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設計
b.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我們價格是價值的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礎。
正如:價值 價格
大 1公斤牛肉 20元 大
1公斤雞蛋 6元
小 1公斤白菜 2元 小
價值(基礎) 價格(貨幣表現)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商品價值的大小是由一定數量的貨幣來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給貨幣本身設定一定的計量單位,不然就會出現混亂了。像在我們中國,用的是人民幣的元,美國則是美元,英國則是英鎊,那么俄國是(盧布),德國是(馬克)。
(4)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
(引導學生思考)那么同學們考慮一下,為什么在商店里,說明商品價值的大小只要擺放一個小小的價目表、寫出它的單價即可,而不用擺放出它所值的貨幣呢?(略)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價值尺度的時候,并不需要現實的貨幣,它只是作為一種觀念上的貨幣,只是讓人們知道這件商品值多少錢,如果想購買這件商品得付出多少的現實貨幣而已。
這就是貨幣的第一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
2.流通手段
在貨幣產生以前,人們進行的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這樣的一種交換中,買與賣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是同時進行的,當某人在市場上賣掉自己的商品的同時,肯定也會得到與之進行交換的另一個商品所有者的商品,由此可見,商品交換在最初的物物交換階段是否用不著什么媒介的。
這是貨幣產生之前的情況,那么在貨幣產生之后,一個商品生產者要想獲得另一個商品生產者的商品要怎么辦呢?
就拿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說明問題吧:像我們下面的小賣部,他就是把商品買給別人換取一定數量的貨幣,然后再用換來的貨幣換自己需要的商品。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貨幣就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商品流通。
(1)商品流通
用公式來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
在商品流通中,“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叫用流通手段。”
(2)流通手段的含義
人們日常從商品買賣中所看到的貨幣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職能。
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這兩個概念,有聯系,同時也容易搞混肴,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這二者的區別呢?“流通手段”是從貨幣的職能的角度上來講的,強調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商品——貨幣——商品,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從商品交換的形式上來講的,為的是區別于以物換物的直接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用圖表示就是:商品——貨幣——商品,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同時,這個也與直接的物物交換進行了區別。以物換物的直接交換,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它不需要任何的媒介;而商品流通中,買和賣則成為了兩個不同的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分離。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克服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于商品交換的發展,但同時,商品交換的內在矛盾也隨之進一步發展。買與賣脫節,使得商品所有者可以在這里賣、到那邊去買,今天賣、明天再買,這樣子,必然會造成有人的商品賣不出去。所以,書本上所說的,在“商品——貨幣——商品”的流通過程中,“商品——貨幣”階段的變化既重要又困難,“是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就是因為有的商品所有者的商品賣不出去,自身的勞動白費了,他所需要的商品也買不回來,結果就導致了虧本,甚至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