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教學設計
(3)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
(過渡)那么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也是觀念上的貨幣,這樣子行嗎?
很明顯,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它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因為任何一個商品所有者都決不會允許別人用一句空話拿走其商品。所以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它和作為價值尺度的貨幣剛好相反,它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
(聯系實際,擴展學生知識,并作為過渡)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能夠與一切的商品相交換。那么有的人就會說了,現在社會上財產兩極分化,很多人都徘徊在貧窮線上,只要我們多印發些貨幣,那不就行了嗎?是不是在流通中貨幣的量越多越好呢?其實,市場上流通的貨幣的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規律支配的。我們可以假定市場上待售的商品有1000億元,又假定每1元的貨幣只流通1次,那么,市場上就必須有1000億元的貨幣量。如果只有700億元的貨幣,那么就會有300億元的商品不能成效。那么這1000億元就是待售商品價格的總額了。在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也就越多,這說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與待售商品價格總額是成正比例。而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則是等于待售商品量與價格水平的乘積。
但在現實生活中,一張一定面額的貨幣,在市場是不會吸流通一次就回到銀行,從而退出流通領域的,它往往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流通多次。貨幣流通的次數越少,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會越多;反之,貨幣流通的次數越多,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少。還是上面的例子,貨幣只流通1次的話,對貨幣的需求量是1000億元;那么如果貨幣在一定的時期內能流通5次的話,那么實際上需要的貨幣量則只是200億元了。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與成反比例的。
綜合上面的兩個方面,我們就可以得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次數。
3.貨幣的其它職能
(過渡)我們通過學習都知道了貨幣有兩個基本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除了這兩個基本職能外,貨幣還具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這幾個職能,我們只需要大概的了解一下就行了,同學們可以參照一下p5的相關鏈接看一下。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而它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了五個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它的基本職能,貨幣作為價值尺度的時候,需要的是觀念上的貨幣;而作為流通手段時,則需要現實的,實實在在的貨幣。此外還有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的職能。
隨著貨幣的發展,它又會出現什么要的變化呢?我們現在用的一張張花花綠綠的紙幣又是如何而來的呢?這就留待我們下一節課再來解決。
板書設計:
一、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一)貨幣的本質
1、商品: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2、貨幣
3、本質
(二)貨幣的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
(1)價值尺度的含義
(2)貨幣為什么能夠充當價值尺度
(3)價格
a.價格的含義
b.價格與價值的關系
(4)貨幣執行價值尺度的特點
2.流通手段
(1)商品流通
(2)流通手段的含義
(3)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特點
3.貨幣的其它職能
課后小結:1、教學內容增加了
2、本課書與學生的生活有聯系,學生都能積極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