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產業和勞動者教案
第四課 產業和勞動者教案
一、 高考考點: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 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4、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5、勞動合同制度 6、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含義:廣義農業和狹義農業
地位: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業 意義:歷史的經驗教訓現 重大現實意義
現狀:成就及原因 存在問題及表現
發展措施:產業化經營 靠政策、科技、投入 調整結構 鄉鎮企業
第一產業(農業)
三大產業 第二產業(工業) 工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 支柱產業 新型工業化道路
第三產業 產生和劃分依據 地位 我國第三產業現狀和發展意義
勞動者的權利 勞動合同制度及其含義、內容、原則、訂立程序
勞動者 勞動者的義務 提高職業技能及重要性 遵守職業道德及重要性
社會保障制度 含義 內容 原則 意義
二、 知識點梳理:
(一)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1、 三大產業的劃分 按照人類活動的歷史順序和行業性質進行
2、 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 國民生產總值(gnp)強調一個國家的所有國民;國內生產總值強調一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3、 農業的含義及分類 農業是指人們利用動植物的生長機能,采取人工培育和養殖的辦法,以取得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按經營范圍分為廣義農業(農林牧副漁五業)和狹義農業(種植業)
4、 農業的作用 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與發展的 必要條件;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保障。
5、 我國農業發展的現狀 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相對滯后,農業仍然是制約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具體問題表現在: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農業勞動生產率都比較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自然災害能力低;農產品供給尤其是糧食供給始終處于基本平衡但偏緊的狀態;農業生產面臨著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農業人均資源低是我國農業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
6、 農業的地位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的基礎地位能否牢固,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會的安定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是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的大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農業生產,在經濟發展 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能動搖、削弱,而只能加強。
7、 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 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業基礎地位薄弱的現狀,必須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道路,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要實現這一點就必須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產業化經營。 另外還要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