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產業和勞動者教案
2、 錯誤的認為發展農業就是發展糧食生產,調整農村經濟結構就是減少或取消糧食生產。在我國農業是基礎,糧食又是基礎的基礎。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無農不穩、無糧則亂。必須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加強耕地管理,制止亂占濫用耕地,糾正隨意改變基本農田用途的現象。加快改革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和補償機制,確保占補平衡。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努力提高單產。重點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生產,啟動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建設穩產高產基本農田。
3、對農業的基礎地位、農民增收等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對發展“三農”的具體措施不能全面把握和具體分析,對材料和理論不會有機結合。
4、 為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就必須先發展第一產業,再發展第二產業,然后發展第三產業。
5、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和“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混同起來”。
6、 為“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下崗人員失去了勞動權利,當然也就沒有勞動的義務了。”
7、 會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四、熱點鏈接、
1、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熱點材料)自1997年以來,我國農民收入的增加幅度分別是:1997年為4.6%,1998年為4.3%,1999年為3.8%,XX年為2.1%,XX年為4%。
(分析點撥)(1)運用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的有關知識, 說明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
農民收入問題直接關系國民經濟的大局,農業長期增產不增收,農民生產積極性會受到影響,糧食供求形勢可能發生逆轉;農民收入和農村購買力上不去,擴大內需的方針就難以落實;廣大農民富裕不起來,全面小康的目標就難以實現。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既能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又有助于消除城鄉差別。
⑵分析我國農業的現狀,指出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⑶我國農民增收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農村經濟結構不合理;農業生產不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我國城鎮化水平低,農業人口太多;農業科技水平落后,勞動生產率低;農民負擔重等等。
⑷增加農民收入,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多予、少取、放活,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
2、 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初步建立
材料:《中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狀況》白皮書指出,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逐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待遇,我國政府致力于建設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以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社會互助為主要內容,多渠道籌集保障資金,管理服務逐步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起來。
分析:⑴運用勞動者權利和義務的關系的知識,說明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必須堅持的原則;
⑵運用企業競爭的有關知識,說明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⑶運用市場經濟平等性、競爭性特征說明建立與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助于增強企業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