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職能 教案
貨幣的職能
為什么
貯藏手段 是什么
要求
派生職能 產生條件
支付手段 是什么
為什么
世界貨幣 是什么
要求
[教學過程]
復習:貨幣的含義、貨幣的產生和貨幣的本質,引導學生從貨幣的產生中去認識貨幣產生的意義:解決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從而過渡到對貨幣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即提出本課進的學習內容。
提出思考問題:1)貨幣在人們的經濟生活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2)這些作用是不是在貨幣一產生時就發揮出來的?3)這些作用之間有什么聯系?
要求學生圍繞這幾個問題閱讀16-19頁(閱讀形式要求為泛讀)。
學生回答(略)
在學生了解課本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學生尋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自己總結歸納出基本職能和派生職能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學會分清本課知識的重點,對本課重點——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作重點講解。
1、價值尺度
問:一種商品價值的大小能不能有自身來表現?
(師生回答)不能。一種商品自身是不能表示自己價值的大小,只有通過交換,由另一種商品表現出來,如:2只羊=1把斧子。
問:那么貨幣產生以后呢?
(師生回答)由貨幣去衡量商品價值的大小,如:2只羊=6錢黃金。即貨幣產生以后,商品的價值就由貨幣來表現,貨幣成為衡量商品價值大小的尺度,也就是說,貨幣具有價值尺度的職能。
問:為什么貨幣具有價值尺度這一職能呢?
(師生回答)因為貨幣本身是商品,也具有價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價值作為尺度來衡量其它商品的價值。
問:聯系生活實際,我們在進行商品交換時哪些行為是在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要求學生聯系以前要求作的市場調查來回答)
(學生回答)略。引導學生通過《蔬菜價目表》找到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價值決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的表現。價值是價格的基顧,商品價格的高低,一般地說與商品本身價值大小成正比。(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