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產生和本質》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流程
時間
教學
資源
評量
方式[課堂導入] 教師展示古貨幣的實物模型,由學生簡單的介紹實物模型。 學生介紹之后,提出問題:那到底什么是貨幣呢?它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呢?它的本質又是什么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揭開貨幣神秘的面紗。3分鐘古貨幣實物模型及古貨幣圖片引起學生興趣,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開始輕松[課堂教學]一、第一次接觸1、學生提前預習教材《貨幣的產生和本質》2、準備表演道具二、熱身運動 學生表演小品《貨幣的產生過程》 劇情概括:兩位同學作旁白,向大家介紹貨幣產生之前人們進行商品交換的情景,在介紹的過程當中,穿插著另幾位同學的表演。 第一幕:在旁白同學的解說下,我們看到了一位“農民”頂著烈日在辛勤的勞作,經過努力終于種出了糧食,這時另一位“牧羊人”來到他跟前,兩個人經過商量之后“農民”用剩余的糧食換了一塊羊皮。學生旁白:這就是貨幣產生的第一個階段——偶然的物物交換。 第二幕:后來人們能生產的東西越來越多,商品交換也越來越頻繁,這時“農民”想要換羊皮,但“牧羊人”卻想要換斧子,而斧子的所有者卻想要換布,布的所有者想要換酒喝,這時,交換開始了,同學們都想盡快的換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學生旁白:這就是貨幣產生的第二個階段——擴大的物物交換。 第三幕:換來換去幾經周折還是沒能成功,臺上頓時“亂”作一團,這時老師登上表演臺,問臺上表演者:“為什么會亂成一團” ,學生指出交換過程中的問題,老師再問臺下的同學:“大家有沒有什么好的辦法解決?” 各小組的同學討論的很熱烈,都紛紛發言。學生旁白:這就是貨幣產生的第三個階段——以一般等價物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小品落幕,教師登上舞臺,表揚同學們的精彩表演。大家給與熱烈掌聲。三、知識點撥1、教師提問一般等價物的概念,學生回答。2、一般等價物出現后,商品交換與以前有什么不同?學生討論回答。3、教師過渡:一般等價物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商品交換,促進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師:在歷史上,有許多種商品曾經成為一般等價物。“貝”就是我國最早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之一,我國的漢字中有許多與商品交換有關的字都是貝字旁。教師提問:你能列舉幾個與商品交換有關,并用貝字作偏旁部首的漢字嗎?學生例舉:師提問:除了貝殼之外,還有哪些商品也充當過一般等價物? 學生回答:除了貝以外,牛羊、粟帛、珠玉等也都充當過一般等價物3、一般等價物由什么商品來充當,各時期不同,各地區也不同,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他們所使用的一般等價物不一致。另外,用牛羊、粟帛等做一般等價物也十分不方便,它們體積大,不宜攜帶,也不宜分割,而且不宜久藏,這些都給交換帶來了麻煩,那該怎么辦呢?學生討論回答。 4、人們在商品交換中,有意識地尋找一種恰當的東西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物,什么比較適合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呢?學生回答:如金和銀。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當金、銀用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貨幣就出現了。商品交換就以貨幣為媒介來進行了。商品交換就進入了第四階段——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