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一課知識回顧與測試
盡管國家有權發行紙幣,有權規定紙幣的面值,但國家卻無權規定紙幣的實際購買力。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涉及貨幣在市場中的運行規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是受規律支配的。
決定流通中實際需要的貨幣量的因素:
假定市場上待售的商品有1000億元,又假定每1元的貨幣只流通1次,那么,市場上必須有1000億元的貨幣量,如果只有600億元的貨幣,就會有400億的商品不能成交。這1000億元就是待售商品的價格總額。待售商品價格總額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多,這說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與待售的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例。而待售商品價格總額,等于待售的各種商品數量與各自的價格水平之乘積的總和(待售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可見,決定商品流通中實際所需要的貨幣量有三個因素:1)待售的商品數量;2)商品的價格水平;3)貨幣流通的速度。
待售的商品數量
待售的商品數量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就越多。如,50~60年代,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低,因而所需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品種少、數量少,因而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也少。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品種、數量日益增多,因此,貨幣的發行量每年都相應增加是正常的。
商品的價格水平
待售的商品價格水平越高,所需的貨幣量就越多。如50~60年代,我國由于多數人的生活主要是解決溫飽,因此所需的飲食、服裝、家具、日用品的檔次低、價格低。進入80~90年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講營養、穿講漂亮,冰箱、彩電、家用電器等商品的價格水平大大高于50~60年代,因而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必然會大量增加。
在一定時間內,貨幣流通的次數多,表示流通速度快;反之,流通的次數少,說明流通的速度慢。假定每1元貨幣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流通4次,那么,要使1000億元商品成交并不需要1000億元貨幣,只要250億元貨幣就夠了。所以,決定流通中需要貨幣量的另一個因素就是貨幣流通的速度(單位時間內貨幣流通的次數)
貨幣流通的速度
貨幣流通次數越多,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就越少,它們之間成反比例關系。
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公式:
商品流通所需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貨幣流通次數成反比。
那么,有權發行紙幣的國家應該怎樣發行貨幣呢?我們在經濟生活中看到的通貨膨脹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通貨膨脹:
紙幣是由國家發行的,但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為限度。發行少了,就有可能使一部分商品因缺少流通手段而不能流通;發行多了,又會降低一定面值紙幣的購買力,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出現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含義是:“紙幣的發行量超過流通中所需要的數量,從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叫做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會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紙幣的發行量大大超過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引起紙幣貶值,人民手中的錢不值錢了,存款所代表的實物量減少了。如果人民的收入沒有變化,那么人民的生活水平會出現下降狀況,購買力降低,商品銷售困難,造成社會經濟生活秩序混亂。
不能認為只要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因市場上商品供不應求而使物價上漲,不叫通貨膨脹。又如,政策性調價、結構性調價,也不叫通貨膨脹。只有因多發行紙幣而引起的物價上漲、紙幣貶值才叫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