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一課知識回顧與測試
我們知道了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這對商品生產者的利益有什么影響呢?
c. 商品價值的決定對商品生產者的利益的影響
練習題:1個瓷碗的價值量是2小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1匹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10小時,快的8小時,慢的用12小時,問:一匹布換瓷碗,各能得多少?
他們都換5個小瓷碗。因為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以無論快的、慢的,都是個別勞動時間,而個別勞動時間是不能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的,所以,一匹布都必須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10小時決定的價值量,去與瓷碗2小時的價值量相比較、相交換,可見,無論快的、慢的,他們都換得5個小瓷碗。
上述事例說明:“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競爭中處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而“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高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在競爭中必將吃虧。”(劃分第11頁第1段)用圖表示:
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獲利多,競爭中獲勝;
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獲利少,競爭中破產。
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那么,決定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否會發生變化呢?它隨什么變化而變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不是靜止不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下面,我們將研究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3)商品的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首先要說明的是:商品的價值量有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同一時間、同一勞動的價值總量之分;勞動生 產率又有個別生產率與社會勞動生產率之分,它們對商品價值量的影響是不同的。
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取決于各處經濟和技術因素,如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及在生產中應用的程度、組織和生產管理狀況、生產資料的質量和效能、自然條件的優劣等。
我們已經知道:個別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獲利多,競爭中獲勝;個別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虧本甚至破產。因此,“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是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 這里所說的勞動生產率,是指某一企業或生產者的個別勞動生產率。
一個商品生產者或企業的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它所創造的價值總量成正比。因此,個別勞動生產率高的商品生產者,獲利就多,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反之,獲利就少,甚至虧本。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歸納出如下結論:
個別勞動生產率與商品的價值總量成正比
即: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價值不變,而同一勞動、同一時間的價值總量增大──競爭中獲利多。
同一勞動,只要是在同一時間里,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一定的,即價值總量是不會改變的。所以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意味著同一勞動在同一時間里所生產的產品數量越多,而由于價值總量不變,單位商品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越短,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會越小。因此,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即: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則單位商品的價值降低,而同一勞動、同一時間的價值總量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