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一課知識回顧與測試
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的經濟生活中,由于投資膨脹、消費膨脹,社會總需求大于社會總供給,給國家財政造成巨大壓力。國家財力難以承受,多發了鈔票,以致造成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給人民生活帶來一定影響。
(三)正確對待貨幣
貨幣并不神秘,它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任何社會,只要存在貨幣,貨幣都具有一般等價物的共性。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貨幣的作用范圍、形式及所反映的生產關系是完全不同的:
對待金錢的不同態度,實質上是個世界觀、人生觀問題。“金錢萬能”、“有錢能使鬼推磨”等是不科學的人生觀的表現。
正確對待貨幣,還應該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樹立從國情出發,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勤儉建國。
通過商品、貨幣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商品及其屬性 ,商品的價值量的決定,貨幣的產生、本質、職能,紙幣等方面的知識,那么,我們又怎樣認識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的一些經濟現象呢?例如,新上市的西瓜要賣幾元錢一斤,而大量上市后則幾角錢一斤;冬春大棚里種的菜價格昂貴,夏秋大田里種的菜就便宜得多;每到春節前夕,果蔬鮮品價格要比平時高2~3成,甚至一兩倍;為什么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一下子冒出的那么多冰箱、彩電廠家,現在有的已銷聲匿跡,90年代以來紛紛上馬的空調、vcd廠家也會重蹈覆轍嗎?如此等等。透過現象看本質,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支配著商品經濟的變化和發展,這就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價值規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價值規律的有關知識。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及其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古今中外,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要想買賣雙方都滿意而歸,必須遵循什么原則?
就是買賣公平。所謂買賣公平,就是商品交換中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否則,一方占便宜,一方吃虧,商品交換或者不可能進行,或者不可能持久。那么,怎樣說明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的商品是等價的呢?
所以,千百年來,隱藏在商品經濟背后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就是:
“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正確理解價值規律的內容,應把握它的幾層含義?歸納:(1)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2)等價交換原則。商品交換的比例,要以雙方商品的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貨幣出現以前,在最初的偶然物物交換階段,因其“偶然”,雙方考慮的主要是自己的需要,而把自己多余的產品與對方交換,此時不大在乎是否等價。后來的物物交換,則是等價交換。因為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所有者,只有它們都按照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交換才是公平合理而互利的,否則,一方占便宜,一方吃虧,商品交換就無法長期進行下去。
貨幣出現以后,等價交換原則要求價格與價值相符,但在現實生活中,商品在市場上出售的價格,有時比價值高,有時比價值低,這種價格有時高于價值、有時低于價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現象,就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什么: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