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一課知識回顧與測試
(由于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所以,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商品的價值越低,東西就越便宜。計算機以及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剛上市時價格高得驚人,而今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而教材中第12頁第2段所說,當年法國皇帝拿破侖第三宴請賓客,別人都用銀碗,唯獨他用鋁碗,現在,鋁盆、鋁碗、鋁勺成了百姓家的日用品,也是佐證。
我們已經知道,商品生產者或企業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競爭中獲利多,因此,生產某種商品的個別生產者就率先提高其個別勞動生產率。在先行者的帶動下,同一部門的生產者普遍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縮短了,從而使這種商品的單位商品的價值量降低,個別生產者的額外收益也就消失了。這樣,商品生產者又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降低自己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努力。可見,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凝固不變的,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在商品經濟下,競爭是推動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動力。
我們懂得了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在現實生活中,社會勞動生產率越高,東西越便宜。也就是說,商品價值量的高低,在現實商品交換的實踐中是用貨幣來表現的。生活在商品經濟中的人們,一涉及商品,就離不開貨幣、貨幣有哪些職能、能不能隨便印發紙幣等等問題,就是
第二節要學習的內容。
第二節 貨幣
一、貨幣的產生和本質
解決的問題:貨幣是怎樣產生的?產生過程經歷了幾個階段? 什么叫一般等價物?
金銀為何能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什么是貨幣?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我們先來研究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我們先來討論貨幣是怎樣產生的,貨幣的產生過程經歷了幾個階段。
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貨幣的產生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偶然的物物交換;(2)擴大的物物交換;(3)一般等價物作為媒介的交換;(4)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1)偶然的物物交換
原始社會末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沒有剩余產品,發生在兩個部落之間的交換,只能是偶然的多余產品的物物交換。
2)擴大的物物交換
擴大的物物交換的明顯特點: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物物交換不斷擴大,參加交換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一種商品可與多種商品相交換。
物物交換的明顯缺點是:物物交換要求雙方都需要對方的商品,交換才能成功,否則交換就無法進行。
為了克服物物交換的困難,人們在長期無數次交換的實踐中找到了辦法。
一般等價物作為媒介的交換
出現一般等價物后對商品交換有什么作用? 有了一般等價物后,方便了商品交換,人們只要經過兩次交換,就可順利換得自己所需的商品,即:“第一步,用自己的商品換成一般等價物;第二步,用一般等價物換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見書第14頁第2段)可見,一般等價物的出現,有利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
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提問)歷史上哪些商品充當過一般等價物?為什么歷史發展的結果會使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