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第一課知識回顧與測試
價格
價格定義:每當我們走進商店,都會發(fā)現(xiàn)每一種商品(或每一類商品)旁邊(或貼在商品上)都有一個說明商品價值大小的價目表。用貨幣表現(xiàn)出來的商品的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換句話說:“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貨幣的執(zhí)行價值尺度的職能,就是把商品的價值用貨幣來表現(xiàn),如1kg豬肉值16元、1kg雞蛋值6元等。
既然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那么,價格與價值的關系是什么?
價值與價格的關系
“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商品價格的高低,一般地說與商品本身價值的大小成正比。”
我們在商店里,說明商品價值的大小只要擺放一個小小的價目表、寫出它的單價即可,而不用擺放它所值的貨幣?
可見貨幣執(zhí)行價值尺度職能時,并不需要現(xiàn)實的貨幣,只是觀念上的貨幣。
下面看貨幣的第二個基本職能:
2. 流通手段
什么是商品流通
貨幣產(chǎn)生以前,商品交換是直接的物物交換,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這種物物交換中,買和賣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同時進行的,用不著什么媒介。
貨幣產(chǎn)生以后,商品所有者首先把商品換成貨幣,再用貨幣換商品,貨幣成了商品交換的媒介。人們?nèi)粘纳唐焚I賣中所看到的貨幣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職能,所以這種職能又叫作購買手段。
商品流通與流通手段這兩個概念,有聯(lián)系,容易混,誰能認出二者的區(qū)別?
“流通手段”是從貨幣職能的角度上講的,強調(diào)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用圖表示:流通手段:商品──貨幣──商品
貨幣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從商品交換的形式上講的,為的是區(qū)別于物換物的直接交換,是以貨幣為媒介進行的商品交換。用圖表示;商品流通:商品──貨幣──商品
那么直接的物物交換與商品流通有什么區(qū)別?
在以物換物的直接交換中(商品──商品),買和賣是同時進行的,不需要媒介;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貨幣──商品)買和賣成為兩個不同的行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可以分離。這一方面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必須同時都需要對方的商品),克服了商品交換的障礙,有利于商品交換的發(fā)展,但同時,商品交換的內(nèi)在矛盾也隨之進一步發(fā)展。買、賣脫節(jié),商品所有者在這里賣、到那里買,今天賣、以后買,其結果,必然有的商品賣不出去。因此,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已包含著發(fā)生現(xiàn)實性,還必須有中外一系列關系起作用,這種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才會存在。在我國當前的經(jīng)濟生活中,由于處于新、舊體制轉(zhuǎn)軌時期,也產(chǎn)生了一系列矛盾,如供求關系、經(jīng)濟結構不協(xié)調(diào)致使一些商品滯銷、積壓等問題。
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也是觀念上的貨幣,行嗎?
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不能是觀念上的貨幣,必須是實實在在的貨幣,因為任何一個商品所有者都決不會允許有人憑空話拿走其商品這種侵害其利益的事發(fā)生。
作為流通手段的貨幣,其形態(tài)在商品交換過程中是不斷發(fā)展的。那么,其演變過程是怎樣的?請閱讀課文第17頁下段~第18頁第1段,并歸納出大致經(jīng)歷了幾個階段。
足值的金、銀條塊──富商打上印記的金、銀條塊──國家制造的鑄幣貨幣。
以上我們學習了貨幣的基本職能。這兩種基本職能應該牢牢掌握。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貨幣的其它三種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