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IP地址》(說課)
3.任務驅動,拓展新知
提出問題,引出任務,引導啟發學生進行探究,討論解決的方法,歸納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案。可以使學生有目的的進行網絡學習,避免學生在網絡中迷航,同時開闊了視野,拓展了知識面。
四、說學法
在教學中,我將會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作為一個導演者,引導者出現在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學,主動學,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學法中,在學法中體現教法。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把生活中的事例轉化成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
2.比較推理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動手操作的能力
3.利用網絡和書籍等工具獲得自己關心的知識。
五、說教學過程
1.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教室一間,確保多媒體控制軟件是開通的,并利用雙絞線把1號和2號計算機相連。
2.設計思路
第1學時: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知識講解→布置任務 →總結分析操作→小結→作業布置(為下1學時做鋪墊)
第2學時:作業選評→提出問題 →引導解決問題→學生操作→總結
3.教學流程
(一)故事激趣,隱射教學目標
1.登陸網站展示案例,展示與“ip地址”這個名詞相關的一個案例素材,激發學生對ip地址知識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行設疑,為什么公安機關可以根據ip地址這一線索找到犯罪嫌疑人的具體位置呢?ip地址是什么?引出課題,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2. 展示學習目標,學生認讀目標
教師通過展示目標,學生認讀目標,這時學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學習的主要任務和要求,使學生帶著目標,有目的、有準備地學習下一步的新知識,學生就真正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也能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參與達標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就充分地顯示出來了。
(二)溫故知新,實施目標
1.設疑
復習舊概念,并提出問題,復習計算機網絡的概念,網絡中的計算機可以相互通信,這個通信是如何進行的呢?
2.用類比法講解ip地址的概念、格式、分類和特征
類比一:通過描述寫信和打電話來引出ip地址的概念
并讓同學們根據上次課所講的內容,來看自己和周圍同學的ip地址
類比二:通過同學們的學號和座號確定一個學生,街道和門牌號,類似于ip地址的網絡標示和主機標示,闡述ip地址的格式和兩種表示方式。
類比三:同學們分了年級,分了班級,那么ip地址那么多,又是如何分類的呢?
這部分教學設計意圖: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過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完成從類比和對比中,新舊概念的遷移,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有助于學生理解,這種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助于突破難點,化解難點。
3.布置任務(查看網絡通與否)
通過設置分布在同一網段和不同網段的網絡地址,展現網絡通與否的現象,學生還可以動手操作,再次熟悉設置ip地址,并進行觀察,教師演示講解十進制與二進制的相互轉換,包括機算和手算,并計算網絡地址。
利用任務驅動法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在掌握了ip概念之后,安排實驗進行嘗試練習,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同時把所學知識轉化為相應的技能。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體現了“做中學,學中做”的實踐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