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教材
7.提供作業正確性的反饋 建立強化
8.評價作業 激活提取,使強化成為可能
9.促進保持和遷移 為提取提供線索和策略
(一)引起學生注意
注意是學習者的心理活動對學習材料的指向和集中,是人腦信息加工的第一步。引起學生的注意是教學過程中的首要事件,也是教學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引起學生注意的事件有多種,教師通常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來引起學生的注意。
1.激發求知欲。這是基本而常用的引起注意的方法,由教師提出問題或設置問題情境,學生為了知道問題的答案,就會集中注意教師的講解以及其他教學活動。
2.變化教學情景。通過教學媒體或其他非言語交流,提高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促進學生的感知和思維活動。同時還要把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結合起來,對外界刺激物的無意注意在教師引導下會轉化成對課堂學習的強烈的有意注意。
3.配合學生的經驗。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入手,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然后轉到所教主題上,也就是從日常概念引出科學概念。
(二)提示教學目標
在引起學生注意后,向學生提示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心理上做好準備,明了學習的方法和結果,以免學生在學習中迷失方向。在向學生陳述教學目標時,要注意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確保學生理解學習目標和學習結果,形成心理定向。教學目標的陳述也有助于教師把教學維持在目標上。
比如學習一篇課文,能夠逐句背誦和能夠陳述大意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目標。又比如在一節既定的學習小數的數學課上,學習讀小數、寫小數、進行小數計算,也是非常不同的目標。可見教學目標的陳述對于教學和學習都是不可缺少的。一般來說,教學目標應該直接告訴學生,不應讓學生去猜。
(三)喚起先前經驗
任何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原有知識技能為基礎,因為原有知識和技能是新的觀念獲得的支撐點,尤其是層次較高的學習要以次一級的學習為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頭腦中與新知識學習有關的舊的知識技能,以此為基礎推導和引發新知識。如果發現學生缺乏學習新材料必須的基礎知識技能,就要及時給予輔導,以免學習困難。
(四)呈現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的刺激物,是學生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情感。呈現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事件中最明顯的一個環節,所有類型的教學都不可缺少,否則學習行為無從發生。教師在呈現教學內容時要根據教學材料的性質、學生學習的特點及預期學習結果的類型等有關因素,采取相應的方法和組織形式。在教學設計中,關于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呈現可以從教材和知識類型等不同層面加以考慮。
1.關于教材的組織。有布魯納的“螺旋式”組織、加涅的“層級”組織、奧蘇貝爾的“先行組織者”組織等。布魯納認為,教材的組織應該與兒童智慧發展的水平相匹配,才能使教學順利進行。兒童智慧發展有三個階段:從動作式表征階段到映象式表征階段再到符號表征階段。每一學科的概念、規則均可從動作的、表象的、象征的(語言與符號)三種智慧水平出發加以組織,年齡不同的兒童可使用不同水平的教材。
加涅關于教材組織安排的基本觀點以他的學習分類理論為基礎,他把學習按簡單到復雜分成八個層級即八類學習,認為較高層次的學習必須以較低層次的學習為基礎,因此在教材組織上,應先完成較低層次的教學,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高一級的教學。
奧蘇貝爾認為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學習是一個有意義的學習過程,有意義學習的條件之一是學習材料對學生來說必須具有潛在意義。要使學習材料對學習者具有潛在意義,就可在新材料教學之前,先向學生呈現具有較高概括性和包容性的某種引導性材料,這種先呈現的、能為學生理解的、能夠引導新學習的材料就是先行組織者。這種教材組織和呈現的方式叫“先行組織者”組織。
2.關于知識類型的組織。信息加工心理學把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有關研究表明,識別知識類型并針對不同知識類型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是教學設計的新視角。對于陳述性知識的組織,應該側重于“是什么”的表述,注意新舊知識間的結合點;對于程序性知識的組織,側重于“怎么辦”的應用性問題,加強練習設計;而對于策略性知識,重在認知方法和思維的訓練,加強自學指導和學生對學習的自我反省及自我控制。
(五)提供學習指導
在呈現完教學內容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學習指導并不是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重在指出學習的思路,明確思考的方向,把學生維系在解決問題的正確軌道上。進行學習指導時首先要注意直接指導和間接指導的運用,使用直接指導或間接指導要視學習的類型而定。當學生對人名地名等事實性知識不理解時,可給予直接指導,將正確答案直接告訴學生,因為事實性問題不能靠知識經驗和思維加以推理;對于與學生經驗有關的邏輯性問題,可以提供間接指導,給學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勵學生自己進一步推理而獲得答案;對于態度和情感學習的指導,可以使用人物作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