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教材
在問答法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實質上代表了不同階段的教學事件?梢栽O計一個問題刺激學生對先前知識的回憶,也可以設計一個問題要求學生表現出自己的學習結果;一種類型的問題可以用來誘導學生的思考,另一種類型的問題則可以要求學生列出新學習的知識技能的實例。
問答法能夠誘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由于提供練習和及時反饋,有利于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進展調整教學,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遷移;在問答法教學中,有些教學事件可能要由學生自己處理,如閱讀教材、復述有用信息、練習例題、完成家庭作業等,這些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問答法最大的缺陷是在對個別學生的影響上,教師的提問只有一部分學生有時間回答,時間不容許所有學生輪流回答問題。
問答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一.提問類型
1.認知性問題:回答時只需學生作回憶性的重述,如記憶資料、命名、分類、朗讀等。
2.推理性問題:回答時學生要對知識資料進行分析和整合,如解釋、比較、舉例等。
3.創造性問題:問題無單一答案,回答時學生可運用新奇、獨特的觀點作反應。
4.評價性問題:回答時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和價值對事實和觀點做出判斷、選擇。
5.常規管理性問題:用于教學現場的即時管理。
二.問題編擬
1.各類問題要兼顧,要有各層次的問題。
2.運用有序,認知性問題為先,推理性問題次之,創造性及評價性問題殿后。
3.注意語言品質,語言清晰、緩急適度。
4.多數學生參與,使每個學生都能注意反應。
三.侯答:指從教師發問到學生開口說話這段時間。
1.候答時間不宜過短。過于急促,學生思維草率,會減低發問效果。
2.不重述問題。教師復誦,會養成學生不注意聽講的不良習慣。
3.指名普遍。不偏重“好學生”而忽略其他學生,使全體學生參與其中。
四.理答:指教師對學生回答后的處理和評價。
1.注意傾聽。教師關心和重視的態度對學生具有激勵作用。
2.給與鼓勵。學生的回答行為本身就值得肯定,贊揚和學習成績呈正相關。
3.匡補探究。引導學生再思考,必要時補充說明,使問題答案得以升華和深化。
4.歸納答案。歸納學生的意見和作答內容,主要歸納正確的可接受的部分,精煉概括。
[資料來源] 傅道春 齊曉東編著:《新課程中教學技能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頁。
(二)小組教學
在我國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小組一般是在班級內部劃分而來的,通常由3-8人組成。小組教學就是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在小群體內通過對話、交談、討論完成學習任務。小組教學常用的方法有討論法和指導法。
1.討論法。討論法是在呈現教學內容后,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最后得出結論,從而掌握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討論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作用。一個學生發言時整個小組在聽,發言的順序不必事先決定,一個學生可以對另一個學生的發言和問題做出反應。在小組討論中,教師也可以插話或提問,點名個別學生發言。為了使討論取得積極效果,可由教師指定或小組成員推舉某個學生擔任討論領導。
一般認為,適合小組討論的教學目標有三種:學科教材的掌握、態度的形成和問題解決。學科教材的掌握是對概念和規則的學習,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發現概念例證的共同特征,找出規則所揭示的概念之間的關系。態度的形成和改變是十分適合討論的題目,學生圍繞一個說明社會問題的事件展開討論,發表意見,教師或者小組領導以及其他小組成員對這些意見進行評論,使問題逐漸明確和尖銳,最后達成一致意見,由小組領導用一組言語陳述來表明。問題解決也是一個被普遍采用的討論題目,尤其是開放的、有多種答案的問題在小組討論中能帶來最大的教學效率。
討論法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訓練學生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反應的敏捷性,但它不適宜于低年級和缺乏相應背景知識的學生,有些教學內容如數學和語言也不適宜于進行討論。
2.指導法。大班學習也存在教學指導,但很難找到適合于所有學生的指導方法,因此指導法更多地被運用在小組教學中。指導法就是在學生閱讀、討論或作業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線索和策略,幫助、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有練習指導、閱讀指導、活動指導等。
教師在小組中的指導既可以面向一個小組,也可以輪流向小組的每個成員提供指導。選用哪種指導形式效果更好取決于教師對當時教學情境的判斷,但指導的作用仍然一樣,就是提供幫助學生學習的線索和策略。
上述幾種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的運用中并沒有截然的界限,如問答法也可在小組教學進行,指導法也可是大班的指導。同時,在教學中除了上述方法外,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參觀法、游戲法等,也是經常用到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媒體
教學媒體是承載、傳遞教學內容和教學信息的工具,教學設計必須做出一個決定,采取什么樣的媒體來傳遞教學信息和提供刺激。在教學中,印刷的課本、錄音錄像磁帶、影視節目、教師的語言、訓練器材、光盤及計算機等都是教學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