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②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保護綠地等。
③節約紙張,不使用一次性的筷子等。
附件2:
附件3:學生實驗4
附件4:干冰的利用及人工降雨
美國某地質勘探隊,有一次在勘探油礦時,他們用鉆探機往地下打孔,忽然從地下噴出一大堆像雪花一樣的固體。好奇的隊員上前滾雪球,結果手上起泡變黑。原來那“白雪”不是雪,而是一種名叫“干冰”的物質。
“干冰”不是冰,不是水凝結而成的,而是由無色氣體──二氧化碳通過降溫加壓變成的,所以,干冰就是固態二氧化碳。干冰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空氣溫度降低,而且沒有液體留下,因此可作制冷劑。如果用飛機從高空撒播干冰,由于干冰升華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迅速冷凝變成水滴,于是就開始下雨了,這就是干冰用于人工降雨的秘密。
附件5 溫室效應
在100多年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基本保持在一個不變的值上。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的大量燃燒,產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再加上人口驟增,森林的不斷被砍伐,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我們人類的活動一方面大量消耗氧氣產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又削弱轉化吸收二氧化碳的渠道,則自然界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受到破壞,從而產生溫室效應。從1860年到197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0.028%增加到0.032%,且仍在繼續增加。根據電腦模擬預測,今后數十年中,二氧化碳將增加一倍,地球平均氣溫由原來的2 ℃,將升高3~5 ℃,兩極地區有可能升高10 ℃。氣溫升高將會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全世界的城市1/3在沿海,或離沿海60公里之內,有被海水吞沒的危險。中國臺灣有關部門日前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中國臺灣將損失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國臺灣將有超過50萬人面臨威脅。可見“溫室效應”帶來的災難是全球性的。
為避免這一災難,人們動了很多腦筋。當然,對付二氧化碳的最好辦法莫過于有效地利用它,我國太原工業大學煤化工研究所近年來一直致力二氧化碳與甲烷重整,二氧化碳合成醇、二氧化碳合成甲酸等課題的研究。顯然,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克服能源危機和保護環境兩全其美、相得益彰的方法。
附件6 【課堂練習】
1、(猜猜看,做做看)如右上圖所示,點燃長短兩支蠟燭,再用一個大燒杯扣住,將觀察到的現象是:
[猜猜看,你預測的現象是]
①兩支蠟燭由低到高依次熄滅;[你的依據是]
②兩支蠟燭由高到低依次熄滅;[做做看,實驗結果看到]
③兩支蠟燭同時熄滅。[你的解釋是]
2、小明用如右下圖所示裝置進行“人體呼出的氣體中co2是否比吸入的空氣中co2含量多”的探究實驗。實驗操作及觀察到的現象如圖所示:
(1)根據實驗現象,小明得出的結論是 。
(2)寫出該實驗中澄清石灰水發生變化的化學方程式: 。
(3)小明想進一步了解人體呼出和吸入氣體中co2含量變化的原因,通過查閱資料,知道這是由于在體內肺泡與血液、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發生了 交換。
附件7 【鞏固練習】
1、向蔬菜溫室大棚里施放適量的二氧化碳,其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