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們身邊的物質(滬教)
觀察記錄:熱的氯酸鉀中加入二氧化錳后迅速產生大量氣體,帶火星木條復燃。
教學意圖:
學會觀察實驗和準確描述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對比。
【閱讀實驗】待試管內不再產生氣體時再加入少量氯酸鉀并加熱,把帶火星木條伸入管口內觀察。
【討論】二氧化錳在反應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有無變化。
觀察記錄:試管內迅速產生大量氣體,帶火星木條,復燃。
答:二氧化錳可以加快氯酸鉀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不發生變化。
教學意圖:
通過認真分析實驗的發生、發展和條件,找出規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原理(1)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氯酸鉀 氯化鉀+氧氣(催化劑):(2)加熱高錳酸鉀
教學意圖:
記住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和文字表達式,知道催化劑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
【問題】實驗室制取氧氣時選用哪些儀器?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氣?選用哪些儀器?
2.收集方法(1)排水法(氧氣不易溶于水)
(2)向上排空氣法(氧氣比空氣略重或密度比空氣略大)
答:實驗室制氧氣需用鐵架臺(帶鐵夾)、試管、帶導管的單孔塞、酒精燈;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選用的儀器有水槽、集氣瓶、玻璃片。
教學意圖:
從氧氣的物理性質思考、認識問題,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認識物質的性質與制法的關系。
【問題】給試管中固體加熱應如何操作?為什么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應如何操作?為什么?用排空氣法收集氧氣時如何操作?
答:(1)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試管。
(2)試管夾應夾持試管中上部。
(3)導管伸入試管內要短。
(4)先均勻加熱,再將火焰固定在約品處加熱。
用排水法收集完畢時,應先從水中取出導管再停止加熱,防止水倒吸后炸裂試管。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應伸入到接近瓶底。
教學意圖:
培養正確的實驗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實驗習慣,了解物質的性質與實驗操作的關系。
【問題】用排氣法收集氧氣時如何驗滿?如何檢驗氧氣?
3.操作要求 4.驗滿方法 5.檢驗方法
答: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到瓶口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到瓶中檢驗;記錄并加深理解。用對比的方法進行學習,理解。
第三節 奇妙的二氧化碳
學習目標:
1.認識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學會鑒別二氧化碳。
2.學會通過觀察實驗,從中歸納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質;
3.使學生理解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概念和特點。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環以及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意義。
教學重點:
1.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2.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特點。
教學難點:對兩種反應的理解和區別。
教學用具:燒杯,試管,導管,酒精燈,集氣瓶等
教學過程: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師活動:講解二氧化碳的循環圖,講述溫室效應。
學生活動:說說你已經知道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產生和消耗的途徑。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變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二氧化碳是無色、無氣味的氣體。
實驗:將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桿上的右邊袋子中,觀察是否還保持平衡。
現象:不平衡,右邊向下傾斜。
說明:右邊比左邊重。
結論: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狀態變化
二氧化碳有三態變化。二氧化碳滅火器中裝的是液態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臺人造云霧的是固態二氧化碳。固態二氧化碳就是人們常說的“干冰”,雪花狀的。二氧化碳不經過液態而直接變成氣態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