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氣的性質和用途》說課稿
得出結論:(點擊鼠標)
一、氧氣的用途
如果學生說不全我將采用以下兩種補救方式:
1、閱讀課文,及18頁圖示。
2、課后在網上、課外書籍上查資料或與父母交談
這樣有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參透“知識的獲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課堂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這種觀念。讓學生多關注平日司空見慣的事物,因為生活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二、氧氣的物理性質
[設問]:什么是物質的物理性質?研究物理性質通常從那幾個方面出發?然后我通過展示一瓶氧氣讓學生進行觀察,提出問題:(點擊鼠標)(1)在通常情況下氧氣的色、態、味?(無色、無味的氣體)(2)[教師提供資料]已知氧氣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氣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從中得到什么結論?(密度比空氣略大)(3)魚兒在水中能自由生活,為什么?(水中有氧氣)市場上賣魚的,為什么過一段時間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會空氣?(氧氣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條件改變固態氧、液態氧是什么顏色?學生進行思考,再通過觀看氧氣的物理性質的動畫(點擊鼠標),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通過思考分析、討論,學生能歸納出:(點擊鼠標)
物理性質 1、 常狀況下,氧氣是無色、無味的氣體
2、密度比空氣略大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氣 –183c 液態氧 -218c 固態氧
(無色) (淡藍色) (淡藍色雪花狀)
三、氧氣的化學性質:(點擊鼠標)
這部分內容既是本節重點又是難點,是學生達標的關鍵。因此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實驗學習的模式進行教學。由于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學習物質的性質,剛開始接觸化學實驗,所以,講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想到(或觀察到),這些物質在空氣(或純氧)中預熱(或點燃)前并不跟氧氣發生反應;點燃后再觀察它在空氣中能否持續燃燒,以及燃燒時的現象;繼而觀察它們在純氧中燃燒現象,最后才是對生成物的檢驗。以上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維性觀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訓練學生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學中注意啟發,并有程序地教給學生操作實驗的技巧、注意事項、燃燒現象的語言描述及文字表達式。
(點擊)因為木炭、石蠟在空氣中燃燒學生比較熟悉,為了更好的理解氧氣的化學性質,我對教材順序進行了調整,將[實驗1-2]、[實驗1-5]放在一起,采用學生分組實驗的方法進行:[提供背景資料]:(點擊鼠標)
1、 木炭在空氣中可以燃燒,放出熱量可以用來供熱、做飯。蠟燭在空氣中也可以燃燒,發光可以用來照明,它們反應掉的那一部分物質各生成了什么?如何驗證?
2、木炭、蠟燭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會有什么現象?現象相同嗎?注意觀察?
[提供] 儀器:集氣瓶、燃燒匙、酒精燈、火柴
藥品:木炭、蠟燭、石灰水、氧氣
學生開始分組實驗,同學之間的相互討論、相互學習、相互配合。
(點擊鼠標)[注意]:(1)分工合作,有實驗者也有記錄者
(2)發現問題要思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