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
[師]簡介半島的狀況并指出,各帝國主義對這塊肥肉都垂涎三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分析講解)(掛《大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形勢圖》)巴爾干半島是歐洲的東南門戶,緊聯著小亞細亞,是歐洲大陸通往中近東的必經之地。這里山多林密,地勢險要。巴爾干及地中海地區有豐富的煤、鐵、石油、棉花等資源,是帝國主義競相掠取的戰略物資。各帝國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都在這里滲透,大戰前法國在巴爾干地區的投資額達40億馬克,英國約有5億馬克,德國約有20億馬克,奧地利的金融資本亦向巴爾干地區國家輸出大量資本,擁有一定影響。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在這個地區的資本輸出相當可觀,互相排擠,因此,這一地區長期以來是帝國主義劇烈爭奪的場所。這里多民族聚居,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經常發生糾紛。長期以來,又受土耳其的統治和奴役,特別是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干涉,成了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巴爾干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巴爾干人民與土耳其封建統治的矛盾,巴爾干各國及各民族之間的矛盾等交織在一起。其中,主要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到大戰爆發的前夕,歐洲的巴爾干半島成了隨時可以爆炸的火藥桶。那么什么事件成為了大戰的借口呢?
[生]回答
[生]講述薩拉熱窩事件。19xx年6月,奧匈帝國的皇儲斐迪南到新被奧國吞并的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并訪問波斯尼亞的首府薩拉熱窩。在兩次巴爾干戰爭以后,塞爾維亞反對奧匈帝國的呼聲日益高漲,奧匈帝國認為塞爾維亞是它進行民族壓迫的主要障礙和威脅,因此他們決定這次軍事演習以塞爾維亞人為假想敵人,來打擊和威脅塞爾維亞人。奧匈帝國的這種挑釁和威脅激起了塞爾維亞人的極大憤慨。民族主義軍人團體黑手黨決定刺殺斐迪南,以打擊奧匈帝國的侵略氣焰,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普林西波等幾個青年接受了這個任務。6月28日,斐迪南偕同妻子檢閱了軍事演習。當參加完薩拉熱窩市政廳舉行完的歡迎儀式后,乘敞蓬車行至一個街口時,普林西普連發兩槍,夫妻倆雙雙斃命,這就是薩拉熱窩事件。
[師]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直接原因)。德奧把這個事件看成是發動戰爭的極好借口,趁機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概況
[師](概述)薩拉熱窩事件后,德皇威廉二世瘋狂地叫嚷:“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奧匈帝國經過與德國策劃,向塞爾維亞發出了最后通牒,決心以此事件為借口吞并塞爾維亞。并于19xx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炮擊貝爾格萊德市,塞爾維亞被迫應戰。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德、俄、法、英四國也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奧,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法、俄,這樣,大戰就全面爆發了。
[師](課件演示這個英語資料和133頁地圖,幫助學生完成知識遷移。)
一位美國歷史學家在談到一戰前的歐洲形勢說:“europebecamea‘powderkeg’,waitingforthesparkthatmakeitexplode.[歐洲變成一只‘火藥桶’,只等一粒火星將它引爆。]”
1.“火藥桶”指的是歐洲什么地區?(巴爾干半島)
2.哪一事件就像“一粒火星”點燃了“火藥桶”?(薩拉熱窩事件)
3.刺殺斐南迪大公及其妻子的刺客普林西普在被審判時陳述道:“我毫不后悔,因為我堅信我消滅了一個給我們帶來災難的人,做了一件好事。我看到了我們的人民每況愈下,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知道鄉村中所發生的一切,這一切都對我產生了影響。”你怎樣評價這件事?(普林西普是個熱愛民族的熱血青年,但是他的個人冒險行為不但解決不了民族矛盾,反而成為奧匈帝國挑起世界大戰的借口,教訓很深刻,后果是災難性的。熱血青年在維護民族利益的同時,還應當具備進步的現代意識──熱愛和平、遠離戰爭,要盡力避免盲目采取偏激行動,避免給世界和平造成威脅。搞個人行刺等恐怖手段,并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良策,而且往往會造成災難,鑄成歷史大錯。我們應反對個人恐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