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冷戰中的對峙:
師:那么,冷戰政策還有哪些表現?
生:馬歇爾計劃和北約。
師:歐洲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因此在杜魯門主義的招牌下,美國首先向歐洲擴張。“馬歇爾計劃”就是杜魯門主義在歐洲的運用。戰后初期的西歐,經濟凋敝,社會動亂,英、法、意等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美國驚呼歐洲正處在蘇軍接管和共產黨造反的邊緣。基于戰后美國擁有的經濟實力和“阻止共產黨的可能是面包和選票,而不是子彈”的思想,美國統治集團決定以美援為手段,達到穩定和控制西歐,遏制蘇聯的目的。1947年6月5日,國務卿馬歇爾發表演說,提出了“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提出后,立刻得到西歐各國特別是英法的響應,并向美國提出了4年內提供224億美元授助的請求。馬歇爾計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西歐和土耳其渡過了經濟困難,進入了經濟恢復階段,帶來了政局的穩定,鞏固了西歐資本主義秩序,但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使受援國被納入美國的范圍。與此相對立,蘇聯拒絕參加馬歇爾計劃,而且對馬歇爾計劃實施作出強烈反應。它不僅禁止東歐國家參加,而且同東歐國家簽訂一系列貿易協定,并成立蘇聯與東歐國家“經濟互助委員會”,使歐洲的社會主義國家自成一個經濟體系。自1948年至1951年,美國用于馬歇爾計劃的實際撥款達120億美元,對西歐經濟的恢復起了重要作用。參加計劃的16個國家,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工業產量比戰前增加25%,農業產品增加40%。隨著經濟的恢復,西歐各國政局穩定下來,強大的法國共產黨和意大利共產黨的影響也相對減弱。美國也從馬歇爾計劃中得到了好處。提供給歐洲的援助,主要是貸款而不是現金。這些貸款又主要用來在美國購買設備、機床以及生活用品,然后用船運到歐洲去,這樣就極大地刺激了美國生產的發展和產品的出口。
師:在實施馬歇爾計劃的同時,美國還策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建立起“遏制”蘇聯的軍事政治集團。1949年4月,以美國為首的西方12國外長在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戰后初期美國“遏制”蘇聯,推行“冷戰”政策和爭奪世界霸權的工具。(1949年4月,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12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8月,公約正式生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建立。北約是美國冷戰政策的主要支柱,美國通過北約遏制蘇聯、控制西歐、爭奪世界霸權。1952年2月,希臘和土耳其加入北約。聯邦德國和西班牙分別于1955年和1982年加入該組織。冷戰結束后,北約繼續擴大。1999年3月,波蘭、匈牙利、捷克正式成為北約成員國。xx年4月,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加入北約,從而使北約成員國增加到26個。同時,北約組織也進一步逼近俄羅斯的國境線。)北約組織的建立是美國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體現。為了對付美國咄咄逼人的擴張和威脅,蘇聯也被迫采取了針鋒相對的措施,并最終于1955年5月與東歐7國代表在華沙締結了《華沙條約》,規定了集體防御的原則。隨即又根據這一條約,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1955年5月,蘇聯、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民主德國8國在華沙召開歐洲和平與安全第二次會議,簽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即《華沙條約》。同年6月條約生效時正式成立了軍事政治同盟──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總部設在莫斯科。華沙條約組織的建立使蘇聯加強了與北約抗衡的實力,也加強了蘇聯對東歐國家的控制。1968年,阿爾巴尼亞宣布退出華約,1990年,民主德國正式退出華約。1991年2月,華約6個成員國保加利亞、波蘭、捷克和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匈牙利、蘇聯的外長和國防部長分別代表本國在一項議定書上簽字,宣布華沙條約組織所有的軍事機構從1991年4月1日起全部解散,同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締約國政治磋商委員會在布拉格舉行的會議上,與會各國領導人簽署了關于華沙條約停止生效的議定書和會議公報,至此華約正式解體。)這樣,戰后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相對峙的兩極格局便形成了。美蘇從“冷戰”到對峙,產生的直接后果是德國分裂,朝鮮以北緯38°線為界分裂為南北兩個朝鮮。“北約”和“華約”兩極格局的形成,對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一方面,這兩大集團后來日益演變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霸權主義的工具,兩強相爭使世界長期不得安寧;另一方面,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彼此勢均力敵,都不敢輕易動武,在近半個世紀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