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冷戰中的對峙:
師: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蘇爭霸的第二階段。蘇聯對外戰略轉入攻勢。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臺,此時的蘇聯實力得到迅猛發展。1951~195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和國民生產總值分別占美國的27%~26%,而到1966~1970年,兩數值分別增加到占美國的51%~54%。某些重要的工業品,如鋼鐵、石油、化肥等產品以躍居世界首位。雖然就總體經濟而言,蘇美差距尚大,但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使其能拿出更多的經費投資軍事工業。1961~1975年蘇聯軍費開支的年增長率為8%,幾乎高于美國一倍。到1978年,蘇聯的軍費開支達1 250億美元,比美國高20%,居世界首位。蘇聯不僅建成一支能對美國造成威脅的遠洋海軍,還使洲際導彈的數量多于美國,勃列日涅夫推行同美國爭奪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這一階段,美蘇爭霸的重點是歐洲。由于美蘇在歐洲都聚集了重兵,兩軍對壘,處于僵持狀態,難于正面突破,蘇聯就一方面以“緩和”戰略麻痹西方,作為與美國爭霸的手段;另一方面,70年代在亞洲和非洲進行了一系列擴張活動,特別是1979年出兵對阿富汗實行軍事占領,直接威脅海灣地區和印度洋地區的和平,標志著蘇聯霸權主義政策發展到了頂點。但是,美國的對外戰略卻轉入全面收縮。這一階段的美國日趨衰弱,首先表現為在侵越戰爭的失敗,越南戰爭使美國耗費上千億美元。它使美國國內局勢動蕩不安。其次,美國經濟地位嚴重下降。1970年與1948年相比,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下降了16.8%,1979年的黃金和外匯儲備比1950年下降了34.1%,加上美元危機,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再次,美國與其盟國關系日趨緊張、矛盾重重,西歐的獨立自主傾向趨于瓦解,日美經濟摩擦不斷加重,帝國主義陣營趨于瓦解。1969年尼克松任美國總統后,迫于當時形勢的變化,為了保住美國的霸權地位,在對外戰略上進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7月,尼克松在關島就美國的亞洲政策發表講話。在談到美國同亞洲“友邦”關系時,著重強調下列兩點:第一,美國將恪守條約義務;第二,國內安全和軍事防務問題逐漸由亞洲國家本身來負責。這一新政策,后來被稱為“關島主義”或“尼克松主義”。尼克松主義是美國戰后對外戰略的一次重大調整,其基本傾向是收縮美國的海外態勢,收縮的重點是亞洲。為此,尼克松在亞洲采取了兩大步驟:一是1973年美軍從越南撤出,二是70年代同中國實現關系正常化。
資料:核武器方面
項目
洲際導彈
潛艇發射導彈
戰略轟炸機
核彈頭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國
1054枚
1054枚
656枚
656枚
545架
432架
4300枚
11000枚
蘇聯
858枚
1400枚
121枚
1015枚
155架
135架
1300枚
4500枚
資料:常規武裝力量方面
項目
現役武裝部隊
坦克
戰術飛機
水面戰艦
年份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美國
350萬人
210萬人
8500輛
10500輛
5100架
4500架
360艘
172艘
蘇聯
340萬人
440萬人
32400輛
50000輛
4000架
4600架
320艘
240艘
師:80年代是美蘇爭霸的第三階段。這一時期,蘇聯轉攻為守,進入全面收縮階段;而美國則轉入了戰略進攻階段。1981年,里根任美國總統,在整頓國內經濟的同時,對美國的全球戰略作了重大調整,開始對蘇采取強硬政策,以遏制蘇聯全球性進攻的勢頭,于是美蘇爭霸出現了僵持局面。鑒于70年代蘇聯已經在戰略核武器的數量方面趕上美國,美國打算通過以高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軍備競賽,拖垮經濟力量相對落后的蘇聯。為此,里根于1983年提出“戰略防御計劃”,即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以大大提高美國的核威懾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蘇聯的對外戰略。蘇聯由于與美國的全球爭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從70年代中期起,蘇聯的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明顯下降和陷于停滯,加上農、輕、重比例失調,經濟困難加劇。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蘇聯落后于美、日兩國而位居世界第三。到了80年代初,蘇聯已喪失了對外擴張的猛烈勢頭。面對嚴峻的現實,1985年上臺的戈爾巴喬夫,提出了以軍控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略。為此,蘇聯開始放棄爭奪軍事優勢的做法,轉為裁減軍備,如蘇聯主動提出裁軍,甚至單方面裁軍,并和美國簽署消除部署在歐洲的中程導彈條約,以擺脫力不從心的軍備競賽。同時,蘇聯從對外擴張轉向全面收縮,如蘇軍撤出阿富汗,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恢復了蘇中關系,實現了蘇中關系的正常化,并放棄了70年代對外擴張所得。更重要的是,放松了對東歐等地區的控制,并最終退出。但是,這一時期美蘇爭霸并沒有像以往那樣咄咄逼人,隨著蘇聯實力的相對衰落,美國也由于大規模的擴軍備戰,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同時它受到來自西歐和日本的激烈競爭。從70年代中期起,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國也同意有限的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