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全集之文學作品的欣賞
的狀況。
2.從孔乙己讀書的經歷和丁舉人對孔乙己的所為,可以看出什么問題?
從孔乙己和丁舉人的出身來看,這二者都有過讀書的經歷,他們之間不同的是孔乙己讀了一輩子的書,但沒有“進學”,“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而丁舉人卻是沿著科舉制度爬上去的人。爬上去了,就可以作威作福,在孔乙己已經寫了“服辯”之后,仍毒打他,以致“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孔乙己被了舉人毒打的全過程,一方面揭露了丁舉人之流的陰險毒辣,冷酷兇殘;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科舉制度造成了知識分子的兩種命運:或爬上去,作威作福作惡;或跌下來,任人欺壓、凌辱,任人嘲笑。孔乙己是后一種人,在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毒害下,他精神被扭曲,肉體被摧殘,說明了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是造成他悲劇的主要根源,是造成他悲劇的社會根源。
(二)分析“我”的作用
這篇小說是以什么為線索組織材料,結構情節的?
是以酒店的小伙計“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選取孔乙己一生中幾幅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斷來構成情節的。
2.酒店的小伙計“我”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我”是故事目擊者,在整個故事中,有“穿針引線”的作用。有了“我”的存在,可以使故事情節集中,內容簡要,并使故事顯得真實可信;同時,還可以增加悲涼的以為,因為連一個12歲的小伙計都鄙視孔乙己,更能說明孔乙己的可悲和這個社會對不幸者的冷漠。
(三)討論完成課后練習二。
(四)討論課后小小說《在柏林》的賞析方法,并作為課外作業。
【課后摘記】:本文的教學設計還應更開放,努力探索探究性學習。
九 五月的青島
教學目標:
知識教學:
了解對照、呼應的結構安排和優美鋪張的語言描寫。
掌握櫻、荊、紹、艦、艇、啡等6個字。
能力訓練:
從理解作品的構思和語言特色入手,
初步學會賞析散文的基本方法。
學會誦讀抒情性散文。
(三)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作者對五月青島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理清文章結構。
分析五月青島幾類不同的人,感受作者對五月青島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新課。
理清結構。
我們再介紹某一陌生地方,內容不外兩大方面,可各用哪一個字概括(景、人)
打開書本,速讀課文,根據提示把文章分為兩大部分。(l—3段寫景、4-6段寫人)
文學家茅盾說過,“人是最偉大的風景”。我們首先來分析人。
分析4—6段:
聽錄音4--6段,思考問題:這三段分別寫了哪四類人?
第一類——婦女們,姑娘們
第二類——學生們、孩子們
第三類——生意人
分析第4段,帶著以下兩個問題朗讀課文,讀完后思考:
婦女們最先知道什么?
文中“女性的偉大”具體指什么?
婦女們出于對季節變化的敏感,“早早地就穿出利落的新裝”,迎著風在海岸上行走,成為最富有畫意的“景兒”。所以她們最先知道“不會大冷”,因為春天已經來到。
在“初春淺夏”匯合交替的時刻,她們不畏春寒,總“先一步,迎上前去,跟花們競爭一下”,這是她們“偉大”的具體表現。作者從形和神兩方面寫出了“女性的偉大”,這“偉大”就是指她們對美的追求。
朗讀、分析第5段。
一句話概括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