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教學(xué)設(shè)計
2、同學(xué)們結(jié)合文章和課后練習(xí),特別是要在理解陳涉說的幾句話的含義的基礎(chǔ)上,進行思考、討論。
3、交流學(xué)習(xí),取長補短:
⑴陳勝這個人物給你的啟發(fā)和感受:富有政治眼光,敢想敢干,有勇有謀;少年立志,理想遠大,不甘平庸,終成大事;有反抗精神,不屈服于命運;建立政權(quán)后急功近利,背信棄義,導(dǎo)致覆滅。等等。
⑵人物描寫手法的可取之處:故事性強,在情節(jié)中刻畫人物;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jié)合;用吳廣襯托刻畫;抓住人物語言刻畫人物形象;司馬遷在高度評價陳涉的同時,也并沒有掩蓋他的錯誤和局限性,使我們學(xué)會了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人物的功過得失,全面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容。
三、巧妙延伸,拓寬空間
短短的兩節(jié)課,我們只是叩開了《史記》的大門,要充分領(lǐng)略歷史人物的風(fēng)采,要充分感受《史記》語言的精妙,課堂是遠遠不夠的,希望同學(xué)們能在課外去讀完這篇《陳涉世家》,課外多讀些《史記》中的精品,多了解這部偉大的史書背后的精彩故事,相信你一定會對魯迅先生的那句評價有更深刻的認(rèn)識。
【資料寶藏】
〖司馬遷與《史記》〗
公元前99年,騎都尉李陵率5000士卒隨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居延千余里追擊匈奴。誰知這個熊包將軍李廣利一遇敵接仗,便大敗虧輸,然后就逃之夭夭,把李陵的幾千步兵,孤零零地扔給了十幾萬的敵騎。李陵陷入重圍,他不懼不屈,接連奮戰(zhàn)九天,宰殺敵騎五、六千,終因眾寡懸殊,糧盡矢絕而被迫投降。時為漢帝劉徹天漢二年。消息傳出,朝野震蕩。好大喜功的劉徹勃然大怒,把李陵妻兒老小悉數(shù)逮入死牢。
滿朝文武,無不附和皇帝,紛紛指責(zé)李陵的不是。惟獨太史令司馬遷出來為李陵辯解,說他之所以不死而降,可能還另有原因。劉徹自然不悅,于是把司馬遷也關(guān)入大牢,并以“誣上”的罪名,被定了死罪。按照漢舊例,有兩種情況可以免去死罪:一是拿錢贖,二是被處宮刑。
于是,司馬遷面臨三種選擇:接受死刑,用錢買命,被處腐刑。花錢買命,當(dāng)時需要五十萬錢,相當(dāng)于五個“中產(chǎn)之家”的財產(chǎn),司馬遷是一個窮“太史”,根本付不出;受死,司馬遷不是沒有想到,并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羽毛”,但他想到了父親的遺命,想到了畢生的使命還未完成,他不能就此去死;那么只剩最后一條路──接受宮刑。這可是奇恥大辱,過去說,“刑不上大夫”,更何況是宮刑呢!但為了事業(yè),司馬遷忍辱偷生。出獄以后,劉徹還封他為“中書令”,名義上比“太史令”職務(wù)要高,可卻是宦官擔(dān)任的啊!為了完成《史記》的創(chuàng)作,司馬遷把這一切都忍受了下來。
他用先賢的事跡來激勵自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用歷史人物在不幸的境遇中著書的故事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努力著述,把其余的一切均拋諸腦后。“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連精神都有點恍恍惚惚了。他的內(nèi)心忍受著痛苦的煎熬和無限的悲憤,“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fā)背霑衣也”。
終于,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0年),司馬遷53歲,完成了《史記》的著述。他在給朋友的信上這樣說道:“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只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始終,稽其成敗興壞之記,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十二本記》、《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為〈太史公書〉”。自此以后,司馬遷的事跡已無從可考,只是在他的一篇《感士不遇賦》里,訴說道:“諒才韙而世戾,將逮死而長勒。”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飽經(jīng)憂患,感慨而又深沉的老人堅持理想、百折不撓的復(fù)雜而又痛苦的心情。魯迅先生生前給予《史記》高度的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