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教學設計
〖司馬遷與《史記》(韓兆琦/文)〗
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前后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史記》共130篇,52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史記》包羅廣泛,體大思精。它不僅寫了遠古、近古,也寫了現代、當代;不僅寫了中原、華夏,也寫了邊疆、外國;不僅寫了政治、軍事,也寫了經濟、文化;不僅寫了帝王將相、英雄豪杰,也寫了下層社會各色人等。這種囊括古今各類知識、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爐而加以融會貫通的氣魄,是前無古人的;司馬遷自述其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打通一切領域,自立學術章程,總結一切規律以求為現實政治服務的宏偉目標,也是前無古人的。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主要有四點:
其一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國以來有關中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發展來源的說法,在《史記》中把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荊楚、吳越、秦隴、兩廣、云貴、塞北、東北各地區的國家與民族都當作黃帝的子孫,這對于兩千年來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與穩定,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到漢王朝對周邊國家、周邊民族用兵的時候,又總是站在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擴張、掠奪的立場,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間平等友好地和睦相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司馬遷是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與各周邊少數民族的共同的朋友。
其二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經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展經濟,認為經濟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反對單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農”、“商”、“虞”四者并重;反對從政治上對工商業者的歧視,而歌頌他們的本領、才干,并專門為他們樹碑立傳等等。
其三是它所表現的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史記》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馬遷是先秦士大夫優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與發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不是單純地為了記載歷史陳跡,而是明確地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記》中就突出地顯示了一種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光芒,和對現實政治、現實社會的種種批判。其中有些是相當深刻、相當準確,甚至有些是兩千年來常讀常新的。
其四是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一些勇于進取、勇于建功立業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為了某種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遭受宮刑,痛不欲生,為了完成《史記》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視為榜樣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的個人奮斗經歷與《史記》中所歌頌的這些艱苦奮斗的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后人的一份寶貴財富,它永遠給我們以激勵,給我們以啟迪,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