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涉世家》教學設計
《史記》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的確立,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過去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他們稱古希臘的普魯塔克為“世界傳記之王”。普魯塔克大約生于公元46年,死于公元120年,著有《列傳》(今本譯作《希臘羅馬名人傳》)50篇,是歐洲傳記文學的開端。如果我們把普魯塔克放到中國古代史的長河里來比較一下,可以發現,普魯塔克比班固(32~92)還要晚生14年,若和司馬遷相比,則要晚生191年了。司馬遷的《史記》要比普魯塔克的《列傳》早產生幾乎兩個世紀。
〖歷代名家評《史記》(薛萬田/文)】
司馬遷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的人格名揚千古。司馬遷的文章為曠代雄文,備受推崇。歷人名人對司馬遷多有贊語,介紹如下。
一、漢代
漢代是《史記》的傳播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將《史記》向社會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響,研究者蜂起。漢代研究《史記》的名家當推楊雄和班固,他們都肯定了司馬遷的實錄精神。
楊雄(前58~公元18),西漢文學家、哲學家。他在《法言》一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楊雄是贊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歷人者所贊同,直到現在。
班固(32~92),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是漢代系統評論司馬遷的第一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一語中的,世稱其當,后人皆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二、唐代
唐代《史記》研究的重要貢獻在注釋。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加上南朝劉宋年間裴的《史記集解》,被后人稱為“史記三家注”,成為史記注釋的經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記》成就最大者當推散文大家韓愈、柳宗元。韓、柳肯定了《史記》一書的文學價值,奠定了司馬遷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韓愈(768~824),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史記》成為韓愈作文的樣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學家。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記》大量刊刻印行,廣為流傳的時期,官私刻本達數十種之多。現存《史記》最早最好的刻本為南宋黃善夫刻本。
代最重要的貢獻是將《史記》中的大量故事改編為民間戲劇,其劇目之多,劇作者之眾,令人嘆為觀止。如:鄭廷玉的《楚昭王》,紀君祥的《趙氏孤兒》,李壽卿的《伍員吹簫》,尚仲賢的《氣英布》,狄君厚的《晉文公火燒介子推》,金仁杰的《蕭何月夜追韓信》,高文秀的《澠池會》等名劇一直傳播至今,計達180多種。《史記》故事改編為戲劇,大大促進了《史記》在民間的傳播。
宋人贊司馬遷,其著名者為馬存贊司馬遷的壯游和鄭樵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