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導學案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春江水暖鴨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時”
說明:因為畫面本身有水有鴨,更從其它景物上想到江水的溫度和鴨子的感知;再即景生情,由蔞蒿、蘆芽想到了河豚(河豚產卵季節要溯江而上)。
四、關于氣象物候的詩詞、成語、俗語積累:
詩
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2.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4.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5.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7.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8.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9.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詞
1.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2.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3.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4.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諺語
1.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2.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3.東虹轟隆西虹雨。 4.雁鵝過,趕快播。雁下地,就嫌遲。
成語
春暖花開 秋高氣爽 秋風掃落葉 一葉知秋 春華秋實
《故鄉》導學案
班級 姓名
學習目的 :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
2.把握文章運用對比和議論來突出主題的寫法。
3.分析人物形象,體會其作用及描寫方法。
學習重點:
1.運用對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題。
2.理解議論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學習難點:
1.把握小說的主題。
2.分析閏土、楊二嫂、“我”三個形象的內涵。
3.理解篇末議論的內涵及其作用。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重點
梳理文章脈絡,把握課文內容。
課前預習:
1、復習小說的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2、知識鏈接: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這場革命并不徹底,廣大的中國農村,受苦受難的農民并沒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經濟發展,反而日趨衰落。怎樣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國農村的貧困,農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魯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銳感覺,進行認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許多的以農民、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中,進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視!豆枢l》一文,從閏土、楊二嫂十年的變化的角度,揭示了當時中國農村衰敗、蕭索、日趨破產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