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10
三、資料下載
《詩經》,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采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于《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葉,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于學官,后有《毛詩》。《毛詩》盛行后,齊、魯韓三家詩先后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單元綜合檢測題
一、基礎知識及運用
1、下列加點字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 )
a、犧牲(古代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祭品)玉帛 朝服(穿戴)衣冠
b、肉食者鄙(鄙視,小看),未能遠謀。 且焉(哪里)置土石
c、能謗譏于市朝,聞(使……聽到)寡人之耳者 懲(苦于)山北之塞
d、吾妻之美(認為……美)我者,私我也。 聚室(家)而謀曰
2、下列各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
a、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入則無法家拂士。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左傳》,又名《左氏春秋傳》,相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編年體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