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10
5、為什么“學者”的結論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結論是正確的?請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
三、資料下載
淺談《愚公移山》的結構藝術
《愚公移山》一文中熱情謳歌了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有恒心和毅力、敢于直面險阻和甘于奉獻的愚公精神,同時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塑造了兩個生動可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愚公和智叟。以幽默機智的反語,突出了“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愚昧無知。”辛辣地諷刺和批判了智叟的淺薄、愚妄。
這篇寓言耐人尋味,雋永深沉,下面就其精妙的結構進行淺析。
一、首尾呼應,在比較中深化主題。文章開門見山,簡潔明快。“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極言山之高險,預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艱難。“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中的“本”是核心和關鍵,勾勒出太行、王屋二山的歷史原貌。
文末“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描繪了太行、王屋的現狀。“本”和“自此”形成鮮明對比,首尾呼應,比較中深化了主題,謳歌了人民的無窮創造力和高超的智慧。
二、縱橫交錯的敘事結構,張弛有序,開合有度。全文由歷史到現狀的縱比貫穿全篇,時間順序是全文的主線,但在敘述故事的主體中橫向涉及到其家人的意見、其妻的疑問、鄰人孀妻遺男的“跳往助之”和智叟的嘲諷。但他最終以不可辯駁的事實澄清了人們的糊涂觀念。愚公的成功在于毅力,還在于他的科學的分析問題的方法——聯系和發展的觀點。從他的偉大壯舉中,透視出愚公思想的積極意義。縱橫交錯的敘事涉及面廣、趣味性強,使文章張弛有序、開合有度,單一中富有變化,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三、巧設懸念,善用伏筆,一波三折,跌宕多姿。開篇就以“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埋下伏筆,造成懸念,讓讀者有耐心探求故事的原委。第二自然段,在“聚室而謀,雜然相許”的前提下,本可以轉入敘述“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但文章卻打破單一平直的敘事,讓其妻獻疑,開闊了思路,也讓讀者隨之深思其妻的置疑正確與否。且其妻的置疑有兩點:其一,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其二,且焉置土石?本來提出了兩個問題,但“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只回答了其二。是作者的疏忽大意嗎?顯然不是,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處。其一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其二只是由其一派生出的問題。故意置其一不答,造成懸念,給讀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間。
本來其妻的疑問已使文章跌宕多姿,可以讓智叟出場了,但文中又插入“鄰人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讓文章又添曲折,使故事一波三折,且遺男與智叟又產生對比。第三自然段,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也提出類似其妻的兩個問題,所不同的是他們的態度不一樣。其妻是真誠的幫助,讓問題考慮的更全面。而智叟則充滿嘲諷的口氣,自作聰明、愚妄自大地阻撓。愚公也這只回答了兩個問題的其一,“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至此,才見愚公精神的閃光之處——堅持不懈、鍥而不舍、敢于挑戰困難、不向艱難險阻屈服。在平和沖淡中寓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