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全冊學案10
二、三問。由自我欣賞,引出三問。“比美”是問的惟一話題。“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一問妻,語氣和緩。“我孰與徐公美?”二問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內容相同而句式有變化。“我與徐公孰美?”這是當“客從外來”,“與坐談”而“問之”的。三問客,句式又有所變化。語言一次比一次簡潔,語氣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從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結果。這樣寫為“三答”張本、鋪墊,引人入勝。
三、三答。妻一答,極贊其美,語態親昵,飽含偏愛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將此種情態、心理渲染得淋漓盡致。與后文“私我”呼應。妾二答,少“君美甚”一句,感情色彩有別。與后文“畏我”呼應。客三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語婉轉,阿諛奉承。與后文“有求于我”呼應。三問三答,采用重疊而錯綜的表現手法,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度,并將各人的語氣、心理、感情、神態描繪得栩栩如生,辭約而意豐。
四、三思。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妻、妾、客一片贊揚聲中,并非昏昏然,而是保持清醒的頭腦。非但不自滿,卻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深邃哲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從而明白朝上政治:宮婦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內有求于王。行文中,“私”、“畏”、“求”三字,反復出現三次,貫穿全篇,緊扣主題,由自身想到國家,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入情入理,令人置信不疑。
五、三時。“令初下”,宮門庭院好像鬧市一樣,說明納諫之必要和迫切,“與王之蔽甚”相應,亦見鄒忌諷諫的正確。“數月之后”,受蔽者日益減少。“期年之后”,無言可進,說明其蔽已除,獲得大治。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說明納諫后發生的具體變化。結尾寫鄰國的動態,顯出納諫效果。總之,這篇散文從頭至尾一直用三層重疊、復沓的戲劇性手法來寫,開頭直接進入故事,即使人物、場景高度集中概括,又把重點放在切合人物身份的語言、行動和心理刻畫上。十分講究結構層次的對稱美,立主腦,減枝蔓,用筆簡潔,值得欣賞借鑒。
(摘自《家教周報》作者 江蘇省鹽明達中學 朱慶和)
23 愚公移山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愚公移山》是我國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這個故事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故事著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過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毛澤東同志曾經用這個故事教育全黨:只要能團結全國人民大眾和我們一齊奮斗,就一定能奪取革命的勝利。
(二)學法引導
查閱資料,了解《列子》及其作者。在自讀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切磋,參照注釋疏通全文,口述故事,落實課文翻譯;接著細研課文,通過質疑、討論等,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貴及其現實意義;然后以完成文后練習的方式,鞏固文中涉及的一詞多義及通假字;最后,在讀懂、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熟讀并背誦全文。
(三)審美鑒賞
別具匠心的對話美
這篇寓言故事,雖是以事明理,但作者在人物語言的描寫上頗具匠心。對話,不僅體現了人物各自的鮮明個性,而且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如其妻說“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叟說“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兩句句式相同,但內容、語氣卻有很大的差異。再如在情節的發展上,其妻的“獻疑”、智叟的“笑而止之”等處對話,都對情節的發展起了恰當自然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