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文二則
《后漢書》繼承了《史記》、《漢書》的紀傳體例,敘事簡明而周詳,記事有重點而不遺漏。其敘事的特點是以類相從而不記年代的先后。有些篇目的內(nèi)容頗有增益,如《東夷列傳》就較詳細的記述了當時朝鮮半島諸國和日本(當時稱倭國)的情況,又《南蠻傳》也為前所未載。《后漢書》又新立了一些類傳,如《逸民》、《列女》等。楊震回顧:【明確】楊震(?~124)中國東漢大臣。字伯起。弘農(nóng)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少好學,明經(jīng)博覽,無不窮究,時人譽為關西夫子楊伯起。一直不答州郡的征召,年50,始仕于州郡。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其廉潔最為人稱道。后轉為涿郡太守。元初四年(117),征為太仆,遷太常。永寧元年(120),代劉愷為司徒,后又代劉愷為太尉。皇親國戚每每向他推薦自己的親信,他都不準。中常侍樊豐等鼓動大興土木,他極力反對。趙騰屢次上書,指陳得失,帝欲誅之,他勸諫。由于太過忠直,遭奸臣怨恨,交相誣毀,詔遣歸故里。半途飲酖自盡。第五倫回顧:【明確】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先世為戰(zhàn)國田氏,后徙西漢園陵,便以遷徙次序為姓。東漢初,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后任鑄錢掾,領長安市,百姓悅服。建武二十七年(后51),舉孝廉,補淮陽國醫(yī)工長。光武帝召之,有政見,拜會稽太守。雖為二千萬官,親自鋤草養(yǎng)馬,妻子為炊。受俸祿僅留一月糧,其余皆助百姓之貧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聲,舉薦貧者為屬官,多至兩千石。章帝初,代牟融為司空,奏請削弱馬、竇等外戚權勢。第五倫奉公盡節(jié),言事不阿附;性質憨,少文采,任官以貞潔著稱,當時人也比作西漢的貢禹。2.題目解說【明確】古文二則選自南朝宋著名史學家范曄的《后漢書》。在史傳文學中,《后漢書》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與《史記》《漢書》《三同志》并稱“前四史”,長于記史和人物性格塑造。3.掌握下列詞語的古今義?(1)便宜 古義:利益,好處,對國家有利的事情。 今義:方便合適,便利。(2)選舉 古義:選賢任能。 今義:用投票或舉手等表決方式選出代表或負責人。(3)性質 古義:本性誠實 今義:一種事物區(qū)別其它事物的根本屬性。4.結構分析(1)劃分兩文層次,并概括大意。《四知》一文可分為兩層:第一層(開頭到“后轉諑郡太守”):寫楊震拒金。 第二層(“性公廉”到結尾):楊震拒為子孫“開產(chǎn)業(yè)”。《私心》一文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開頭到“亦以此見輕”):寫第五倫奉公無私。第二層(“或問倫曰”到結尾):寫第五倫自己承認有私心。5.翻譯: (1)《四知》譯文: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非常賢明,就舉派人征召他,推舉他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楊震赴任途中,取道經(jīng)過昌邑,他過去在荊州曾推薦的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縣令,前來拜見他,到了夜間,王密懷里揣著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為什么呢?”王密說:“送金這件事在夜間是沒有人知道的。”楊震回答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我知道。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拿著銀子回去了。后來楊震調任涿州郡擔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賄賂。他的子孫常常吃飯沒有肉,出門沒有車,他的老朋友中年長的人有的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chǎn)業(yè),楊震不答應,對他們說:“我要讓后代被稱作清白官吏的子孫,用這個來饋贈給他們,不也是很優(yōu)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