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
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責任的含義,知道的責任的來源;
2.懂得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懂得每個人應該自己對自己負責;
3.知道負責任的表現和意義,了解不負責任的后果。
能力目標
1.能夠分清責任的來源;
2.能夠隨著角色的變換,調節角色行為,承擔不同的責任;
3.能夠為自己負責,也為他人負責。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對自己的責任有明確的認識,增強責任意識;
2.愿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對那些為自己、為社會承擔責任的人心懷感激之情,有足夠的勇氣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
教學重點
責任的概念和來源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方法
學生的探究活動、課堂討論、教師指導。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先來看一個小故事:五歲的漢克和爸爸媽媽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只帶了一個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漢克。
漢克問道:“為什么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
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
漢克左右看了看,跑過去將雨披撐開來擋在了一朵風雨中飄搖的嬌弱小花上面。
[老師]同學們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
[學生]略
[老師]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而是他對別人有多大幫助。責任可以讓我們將事做完整,愛可以讓我們將事情做好。下面我們就來看:
第一課 責任與角色同在(板書)
第一框 我對誰負責 誰對我負責(板書)
一、我的角色 我的責任(板書)
活動一:支付賠償
活動目的:引發學生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思考,初步樹立責任意識。
活動過程:
第一步:同學們,我們來看課本上開頭的故事:
一個15歲的少年,在樓前空地上踢足球,把一家商店的玻璃撞碎了。店主說,這塊玻璃是特制的,你得賠。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弄碎的嗎?”孩子說:“是!卑职终f:“那么你應當賠償!焙⒆泳趩实卣f:“我沒有錢!卑职终f:“我替你付,但你將來參加工作以后必須還給我!
第二步:學生討論
這個少年應該這個少年應該賠錢給店主嗎?爸爸應該為孩子支付賠款嗎?你贊成爸爸的決定嗎?
[學生]略
[老師]做錯了是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上述故事中看,為孩子支付賠償是父親的責任,但也不能否認我們就沒有任何責任,爸爸一反傳統,要求孩子將來償還墊付的賠償,從中你們可以學會什么是責任。
活動二:填表格
活動目的:幫助學生明確責任的含義。
活動過程:
應該做的事 不應該做的事
[老師]我們在家庭中,父母對我們的關心是一種親情所致,我們呢?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在家中主動做一些家務,來減輕他們的負擔,不應該用粗魯的態度對待父母,對父母提出過高的要求,在學校,應該上課專心聽講,幫助遇到困難的學生,不應該逃避打掃衛生,不應該抄襲別人作業等;在社會上,應該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坐,不應該偷別人的東西。知道了應該做的事和不應該做的事,那么責任就很明確了,責任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活動三:閱讀材料
活動目的:使學生懂得人們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