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精選14篇)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
一、教學手段
動畫片斷、演示實驗
二、知識目標
1、地球的自轉
、 地球自轉的中心
② 地球自轉的方向(包括從北極俯視)
、 地球自轉的周期
④ 地球自轉產生的星空現象
2、晝夜交替的.成因
、 產生晝夜的原因
、 產生晝夜交替的原因
③ 白天中日影的變化
3、計時工具
、 日的定義
② 古代計時工具
、 現代計時工具
4、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生平與杰出貢獻)
① 張衡
、 祖沖之
、 一行
、 郭守敬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學生學習了電和磁鐵的基礎上來認識電磁鐵,讓學生明確電磁鐵與電和磁之間的關系。電磁鐵在通電的狀態下具有了磁鐵的一些性質,其中所蘊涵的秘密將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研究電磁鐵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但是在此研究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探究的意識和能力。本課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活動:
1.制作電磁鐵。首先讓學生制作一個電磁鐵,這是研究電磁鐵的前提條件,一節電池、導線、大釘子可以組合成簡易的電磁鐵裝置。電磁鐵組裝完成后,接通電源測試磁性。學生組裝好電磁鐵以后馬上就想看到現象,去嘗試,可以讓學生對電磁鐵和永久磁鐵做一比較。
2.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這個活動是本節課的重點,主要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流的強度、線圈纏繞的匝數有關系,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仍采用“假設與搜集證據”、“控制變量”的科學研究方法來完成探究任務。在活動過程中強調的是現象的觀察和數據的記錄整理。在活動中一定要提醒學生細心,因為學生制作的電磁鐵的磁力大小有的時候變化是很小的,稍一疏忽就可能忽視了一個數據的記錄,從而導致驗證數據的不準確,結果就會有問題。
3.探究電磁鐵的兩極。磁鐵有兩極,那電磁鐵是否也有兩極呢?學生會沿著這個思路研究下去,學生在研究中會發現電磁鐵也有兩極,關鍵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留心觀察周圍同學的電磁鐵兩極是否一樣。只要學生能找到不一樣的原因,那電磁鐵的磁極問題學生就能迎刃而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將學會不斷地去反思自己的活動。
4.電磁鐵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學習就是為生產、生活服務,主要可以采取讓學生交流、資料共享的方法,認識到電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認識到電磁鐵為人們的`工作帶來的巨大方便。有條件可以用學生天天接觸的電鈴做演示來說明電磁鐵的工作原理。
5.電與磁相互轉換的活動。教科書的兩個活動均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選其中的一個來做;顒拥闹饕康氖亲寣W生接觸到相互轉換的觀點。
學情分析
學生的知識基礎是五年級“磁鐵”以及上一課時“電和磁”相關知識。電磁鐵是用電流的磁效應使鐵芯磁化而產生磁力的裝置。電磁鐵是電生磁的最直接應用,電磁鐵結構簡單、制作容易、呈現的現象有趣,可以開展適合學生水平的多種研究。主要有兩大活動:一、制作鐵釘電磁鐵;二、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 “研究鐵釘電磁鐵的南北極”又有兩個主題活動:1、電磁鐵有沒有南北極?2、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而 “電磁鐵南北極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活動中,“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都與電磁鐵的南北極有關系”這一活動,,更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但在電磁鐵南北極的探究活動中,要受到“線圈繞線方向”、“電池連接方法”變量的影響。因此,引導學生控制好變量進行實驗探究,是幫助學生建立有關電磁鐵科學認識的關鍵。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電池少則磁力小,電池多則磁力大。
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線圈與鐵芯的距離、鐵芯粗細長短等因素有關系。
過程與方法:經歷一個完整的較深入的科學研究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進行檢驗、匯報交流、共享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電磁鐵磁力的大小與使用的電池數量有關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ㄒ唬┻^程與方法:
1、設計、制作太陽鐘,并用它計時。
2、嘗試做一個沙漏。
。ǘ┲R與技能:
1、知道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2、認識多種多樣的古代計時工具。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2、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教學準備 :
教師準備:有關日晷和其他計時工具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學具袋中有備)、手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有經驗的老農會根據天上的太陽來判斷時間,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陽的確可以當作一個鐘來計算時間。今天我們來學習太陽鐘。(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太陽鐘及各種各樣的`計時器
(1) 太陽鐘又叫日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
(2) 認識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 認識各種各樣的古代計時器。
2、 看手掌日晷
。1) 到陽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 學生室外活動,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書上的樣子。
3、 做太陽鐘
。1) 你在不同時間里畫過物體的影子嗎?你發現了什么?
。2) 我們來做在個太陽鐘。
(3) 學生室外活動,畫不同時間里物體的影子,在每條影子旁標上時間。
三、總結應用
1、 小結課文。
2、課后利用星期六時間,按照這種方法做一個整點時間的太陽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4
過程與方法:
1、模擬月相變化的實驗。
2、連續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3、觀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動,并且給月亮的移動作記錄。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夠堅持做長期觀察。
2、能夠克服恐懼感。
3、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月相觀察記錄本,月相觀察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前一個月我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觀察月球的,你的觀察怎樣?
2、今天我們來學習整理下我們的觀察記錄。
二、學習新課
1、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1)你看過月亮嗎?你還記得它是什么樣子的嗎?
(2)畫出你記憶中月亮的形狀。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1)裝實驗裝置,分小組實驗。
。2)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3)小組交流、描述實驗現象。
3、 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把我們的觀察記錄資料整理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們的記錄,比一比誰記的、最準確。
。3)小結:月相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發生變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個月中月球的位置變化兩種情況。
4、閱讀:月球相對于太陽的位置變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總結應用
(1)小結課文。
(2)課后繼續觀察月球的運動,你還能發現什么?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5
。1)用顯示器檢驗小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教師放映顯示器,師生共同檢驗小水鐘的計時準確性。提問:小水鐘為什么不準確?分析、整理實驗數據找出原因,繼續改進。讓學生在自己動手的基礎上通過合作、討論、研究,更深一步地了解水鐘的計時原理。
(2)關心身邊的水龍頭的`滴漏現象。這是一個拓展活動。讓學生把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關心身邊水龍頭的滴漏現象,估測流失的水量,提醒大家節約用水。通過調查學生應該會發現,看起來緩緩滴漏的水實際上流失得非?,促使他們反思:“自己平時是否注意關緊水龍頭?”這個活動可以將學生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激勵學生用學習的知識服務于社會。
。3)知識鏈接:刻漏和漏壺。引導學生認識古代的計時儀器——刻漏和漏壺時,最好選用電腦進行教學。這樣不但能用最短的時間說明刻漏和漏壺的原理,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歌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教育。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會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常見材料的顯著特征;
2、能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開展研究活動;
3、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
4、通過對材料特征的研究,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5、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6、對研究材料特征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
7、知道周圍的材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8、知道周圍的物品是由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教學準備:
在教室或在實驗室教學。分小組進行教學。
材料:文具盒、銅片、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塊、木材、紙片、棉花、橡皮泥(幾種片狀材料的大小、厚薄基本一致);其他自選材料。
工具:放大鏡、砂紙、鐵釘、電池、小電珠、導線、鋼筆、油性筆、粉筆、磁鐵,其他自選實驗工具。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1、“同學們今天穿的衣服各種各樣,這些衣服老師都喜歡看。你們知道這些衣服是用什么制成的嗎?”
2、“制作衣服的布料就是材料,制作紐扣的塑料,制作拉鏈的金屬也是材料!
3、“桌子是用什么制成的?樹木(鐵)也是材料!
4、“我們用到的各種各樣的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材料。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研究材料!
教師對本課引入一環應長話短說,以節省時間引導對材料特征的觀察方法上。
二、找一找我們周圍的材料。
1、“找我們周圍的物品,辨認它們分別是由哪些材料構成的?梢哉易约荷砩洗┑囊路蛐樱覍W習用品,也可以在教室里找各種物品,找你知道的各種物品。在辨認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時,要認真分辨。”
2、學生找物品,分辨所使用的材料。
3、把找到的材料填在書上的表中。
名稱
構成的材料
我的上衣
圓珠筆
教室的窗戶
4、交流:我們找到的材料。
5、小結:我們身邊的材料是豐富多彩的,也可以說是非常復雜的。
通過讓一組孩子開火車的方式快速說出身邊的各種各樣的材料名稱,同時分清材料與物品的不同區別。
三、我們一起來做研究計劃
1、認識提供的材料:銅片、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石塊、木材、紙片、棉花、橡皮泥。
2、你認為它們的哪些特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學生根據經驗提出自己認為有研究價值的特征。
3、各小組可以從中選擇一個特征來研究。怎樣研究材料的這個特征呢?
4、要考慮用什么方法來研究。根據所要研究的材料特征分別選用實驗法或觀察法。
5、要考慮選用什么工具。根據所要研究的材料特征來選用合適的方法。
6、討論:制訂我們小組的研究計劃。
還可以讓孩子根據教師提供的一些觀察材料思考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
可讓學生先對提供的銅片、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陶瓷片等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得出控制條件的必要性。
四、動手研究交流
1、交待研究中注意的事項:按研究計劃進行研究,也可以對計劃進行修改。要如實記錄研究情況。
2、分小組研究材料的某一特征。
3、交流:研究的內容,使用的方法,選用的工具,研究的結果,研究中的新發現或新感受。
制訂研究計劃要切實落實到小組內,特別是應考慮到研究方法中的控制條件。這樣研究的特征才有可比性。
五、課后擴展
1、還想研究材料的哪些特征?
2、制訂課后研究計劃,繼續研究材料的有關特征。
3、討論課后研究的注意事項。
在匯報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課后研究應注意的事項。
如對濾紙和白紙的課后研究可鎖定在吸水性上。
板
書
設
計
目標、猜想、控制條件、收集材料、實驗記錄、結論報告
教
后
反
思
讓學生自由猜物體有哪些特征可以研究,學生的思維開放度較大,但不利于探究的實實在在進行,因此,在討論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研究的特征、引導學生考慮科學研究的方法非常重要 。
1、計劃
研究 :導電性 重量 浮力 易燃性 透明度
軟硬 牢固性 易碎性 吸水性
導熱性 彈性 隔熱性 反射性
控制
特征——— 2、猜想 不控制
3、實驗
教學目標:
1、會連續觀察事物的變化過程;
2、能進行簡單的模擬實驗;
3、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
4、能夠對物品的細微差異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
5、通過對布料不同特征的研究,進一步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6、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
7、認識到不同的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著差異;
8、了解模擬實驗是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
9、能根據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存在著的差異,在應用時做出合適的選擇。
教學準備:
在實驗室分小組進行教學,以小組為單位準備材料。
1、棉布、絲綢、毛料、尼龍(或其他化纖布料),尺寸為15cm×l5㎝。
2、放大鏡、廢舊發膠瓶(或其他小型噴霧器)、噴壺、橡皮筋4根,透明塑料杯4個透明水槽1個。
課時安排:3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創設雨中學生淋雨的情景。
讓學生回憶雨中的情景,說說衣服被淋濕的感受。
二、觀察雨中的布料
1、看看課文中的插圖,結合你們的生活經驗,描述這幾個穿著不同衣服的同學被雨淋著后,衣服上會出現哪些不同的情況?
2、同樣是衣服,在雨中的狀況為什么會不同呢?可能是制作衣服的布料不同。這些衣服可能分別是由棉布、絲綢、毛料、尼龍等布料制成的。
3、假如是由于布料不同而產生的,這些不同的布料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呢?
4、我們可以用做模擬實驗的方法來研究。
5、討論:要考慮模擬什么,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我們可以模擬下毛毛雨和中雨的情況。
讓學生考慮模擬什么,用什么來模擬,怎樣模擬這些問題,事實上是讓他們進行布料的防水性和吸水性研究的方案設計,讓學生針對實驗工具進行實驗過程的設計討論。
三、模擬實驗:“毛毛雨”下的布料
1、選擇制造毛毛雨的工具。
2、如何讓不同的布料在毛毛雨中均勻淋雨?
3、觀察什么?怎樣觀察?觀察布料上的水珠大小、多少,布料吸水、滲水的多少;可以用放大鏡看,可以用手摸,還可以用手摸布料的反面。
4、模擬毛毛雨的實驗,讓不同的布料均勻地淋“雨”。不斷觀察布料淋“雨”后發生的變化。
5、把觀察的情況記人記錄表中。
6、交流實驗情況。
7、對這幾種布料的吸水性、滲水性做出小結。
實驗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研究不同的布料的特性時應注意同時性、同量的水及噴在相同大小的布料上,記錄方法可以用眼看、用手摸、正反面對比觀察等方法。
四、模擬實驗:“中雨”下的布料。
1、選擇制造中雨的工具。
2、如何讓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勻淋雨?設計讓不同的布料在中雨中均勻淋雨的裝置。
3、實驗:模擬中雨中布料的滲水反應。
4、觀察、比較不同布料滲水的多少。
5、記錄實驗情況。
6、對這幾種布料的滲水性做出小結。
7、設計研究不同的布料在大雨中的模擬實驗。
8、根據布料在毛毛雨和中雨中的反應,推測在大雨中幾種布料會出現的情況。
不同的場景模擬可以用滴水法、漏水法、浸水法等。
五、布料的使用。
1、通過以上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不同布料在吸水性、滲水性、防水性方面的差異,同樣在透氣性上也存在著差異,想一想,我們該怎樣使用這幾種布料?
2、在使用這些布料時,要根據生活的需要和布料所具有的特征來選擇。
用幾種不同的布料讓學生實驗后應用 。(如雨傘布、絲襪布、洗碗布等。
板
書
設
計
同一塊布不同場景的變化 不同布同一場景的不同變化
毛毛雨
中雨
大雨
教
后
反
思
本堂課的第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實驗材料的基礎上討論方法及實驗過程,以保證第二課時的實驗正常進行;為了保證第二課時實驗的高效性,還可讓學生事先設計好實驗記錄單;第三課時則請實驗成功的、不成功的小組一一匯報后再應用。
資
料
匯
編
布料纖維
布料纖維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天然纖維,包括棉、麻和羊毛、蠶絲等;另一類是化學纖維,包括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人造纖維是用一些含有纖維的物質,如木材、棉稈、甘蔗渣等,或含有蛋白質的物質,如大豆、花生、玉米等,經過化學處理和一系列的機械加工制成的。人造纖維具體指人造棉、人造絲、人造毛等,用它制成的衣服穿著舒服,透氣性好,但洗后會縮水,不耐磨也不耐曬。
合成纖維是把一些本身并不含有纖維或蛋白質的物質,如煤、石油、天然氣、水、空氣、食鹽、石灰石等,經過化學處理制成的纖維。生活中常見的合成纖維有滌綸、腈綸、尼龍等,合成纖維具有天然纖維所沒有的一系列優良性能。它強度高,耐磨、耐蟲蛀、比較輕、保暖性好,還能耐酸堿腐蝕。
教學目標:
1、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能根據已有認識做出大膽的預測;
2、掌握對比實驗的基本規則,會做簡單的對比實驗;
3、體驗設計科學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4、意識到預測和實驗是有一定差距的,要尊重事實;
5、認識材料在傳熱性能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
6、初步理解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兩個概念;
7、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一些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教學準備:
在實驗室分小組進行教學。
材料: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紙片、棉布片、陶瓷片各1片、橡皮泥(里面加1/3的細砂與橡皮泥揉均勻,可較好地防止橡皮泥加熱后變軟)若干塊,邊長為15cm的白紙,回形針。
工具:酒精燈、三腳架、打火機、小瓶蓋、直徑為20cm的圓鐵片。
課時安排:1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我們家里都用到鍋,鍋可以把火焰的熱傳到鍋內,使鍋里的物體受熱。能夠做鍋的材料有哪些特點呢?”
出示家中常用的砂鍋、菜鍋、微波爐鍋等。
或者讓學生事先去家中調查各種鍋的特點。
二、預測:這些材料能做“鍋”嗎?
1、“以下幾種常見材料,你能用它們制作可以裝水和加熱的鍋嗎?”
2、學生分析鐵片、鋁片、塑料片、玻璃片、木材、卡紙片、棉布片、陶瓷片等材料。
3、預測: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做“鍋”,哪種材料做的“鍋”傳熱性能可能最好?把自己的預測和理由填在書上的表格中。
猜測非常重要,能讓學生在對生活經驗進行整理的基礎上研究“鍋”新的特征。
三、設計研究方案。
1、討論:如何知道自己的預測是否正確呢?
2、如何進行實驗?用提供的材料分別制作成同樣大小的可以裝水加熱的“鍋”,裝上同樣多的水,給它們同時加熱,看哪個“鍋”里的水最先冒泡或燒開。
3、如何做好可以裝水加熱的“鍋”呢?用橡皮泥圍在鐵片、鋁片、玻璃片、陶瓷片的四周做成“鍋圈”,“鍋”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緊貼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應不高于1cm。
“鍋”的大小要一致,要把橡皮泥緊貼在材料上以防止漏水,橡皮泥的高度不能太高,應不高于1cm——這些要求可以讓學生討論理解,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實驗記錄的預先思考很有必要。
四、完善方案。
討論:我們的實驗應該注意些什么?
1、各種“鍋”距鐵片中心的距離有什么要求?
2、怎樣給“鍋”里加人同樣多的水7
3、讓酒精燈的火焰在鐵片什么部位加熱,這幾種鍋能受到同樣多的熱?
4、給“鍋”加熱的過程中,我們觀察什么?
5、哪種“鍋”里的水會最先冒泡或燒開?
五、實驗研究。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要注意小組內同學的分工合作。
2、實驗中應認真觀察。
3、實驗結束后把實驗結果填在書上的記錄表中。
4、與預測進行對照,如有不符,看看是預測有誤,還是實驗有誤。
對實驗過程的反思會幫助他們明白預測有誤的原因。
六、交流整理,形成結論。
1、交流和整理實驗結果,得出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的概念。
2、你還知道哪些材料是熱的良導體,哪些材料是熱的不良導體?
實驗小組可以有二只酒精燈,也可以有一只酒精燈上用一只鐵片作墊底。
七、擴展實驗。
1、在我們提供的這些材料中,有的很容易燃燒,它們是否肯定不能用來做“鍋”呢?
2、我們如果用卡紙來做一個“紙鍋”,然后用酒精燈直接在鍋底下加熱你認為會怎樣?
3、我們的預測。
4、怎樣做“紙鍋”實驗。
5、“紙鍋”燒水的實驗。
6、紙鍋為什么沒有被火燒著?
可以讓某幾個小組順便做一做紙鍋實驗,以作為全班思考的材料!獙嶒炦^程中有一個小組墊底的材料竟然用光盤(書上的設計),結果光盤材料整個變形燃燒:也提供了材料的一種特性。
板
書
設
計
好: 金屬 ——— 鋁、鐵、銅
“鍋”材料 能 : 紙鍋 陶瓷
不能: 塑料 橡膠
教
后
反
思
沒有好好利用學生手中現成的材料——分別由銅、鋁、鐵制成的小鍋,導致學生帶來的材料沒有可比性,實驗趨于“無目的性”的研究狀態,如有的學生研究紙鍋,有的學生研究碗鍋,而帶來的實驗材料更是參差不齊。為了讓實驗步步推進,教師的教學流程尚需重新設計,而不能為了省時間打籠統帳——應注意把實驗分解成縱向推進意義的幾個小實驗,為了節省時間,可規定每個實驗的實驗時間,讓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本堂課唯一成功之處就是學生的實驗習慣不錯。
資
料
匯
編
合金
純的銅和鋁硬度比較低,冶煉時加一些別的金屬熔合在一起,能改變它們原來的性質。如我國古代的青銅器是銅與錫的合金、現在生活中的不銹鋼是鐵與鎳的合金、造飛機的硬鋁是鋁與鎂的合金。
教學目標:
1、會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影響材料變化的因素;
2、能對材料發生的變化進行細致的觀察;
3、能根據已有經驗和知識對材料的變化做出大膽而合理的預測;
4、意識到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對環境的影響很大,如果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材料,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5、事物總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生變化的;
6、知道影響材料變化的主要因素;
7、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環境中發生的變化是不同的。
教學準備:
在教室里或實驗室、室外教學。
材料:1、鐵片、銅片、塑料、棉布、紙巾。
2、各種土壤或相應的室外空地。
3、鐵鍬(鏟)、花盆(或空飲料瓶)、刷子、放大鏡、舊報紙。
4、觀察記錄表。
課時安排:2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種”材料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我們把種子種到地下,過一段時間,種子會發芽,長出新苗。如果我們把材料“種”到地下,材料會發生變化嗎?”
同一材料種在不同環境
不同材料種在同一環境
材料的可對比性
圖釘、塑料袋、鐵釘、紙
二、制訂我們的實驗計劃。
討論:
1、我們把材料“種”到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會發生什么變化。
2、環境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材料的變化?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溫度、水分和微生物。
3、把材料“種”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別研究可能使材料發生變化的因素?
4、采用什么方法來研究?對比實驗。
5、用什么材料來研究比較好?較好的材料有鐵片、銅片、塑料、棉布、紙巾等。
6、預測:在這些環境中的材料過一段時間后可能發生的變化。
制訂小組研究計劃。
三、記錄材料的初始狀態。
1、怎樣知道材料“種”到地下之后有沒有變化?
2、記錄材料在沒有被“種”下之前的樣子。學生用文字來描述。
研究材料的穩定性有什么作用?請學生思考分析:保存方法、保護環境。
四、“種”材料。
方案一:在室外實地“種”材料。
最好用照片來記錄。
對比的地方主要是向陽的地方與背陰的地方,比較潮濕的地方與比較干燥的地方,土壤比較肥沃的地方與比較貧瘠的地方。這三組地方分別用來研究溫度對材料的影響,水分對材料的影響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對材料的影響。學生在相應的地方挖坑,把材料埋下去,做上記號。一個組的同學可以只研究一個因素,也可以同時研究幾個因素。
方案二:在花盆里“種”材料。
把材料“種”在較大的花盆或空飲料瓶中,每組只研究一個因素,因此每組只需要兩個花盆或空飲料瓶。如果研究溫度對材料的影響,盆或瓶里的土都是一樣的,只是把它們分別放在向陽的地方和背陰的地方。如果是研究水分對材料的影響,把兩個盆或瓶放在條件相同的地方,一個裝干燥的土壤,一個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如果是研究微生物對材料的影響,需要一個盆或瓶里裝肥沃的土壤,一個裝比較貧瘠的土壤。
教
后
反
思
引導學生確定探究的具體目標:環境對材料的影響的研究、材料本身的特性研究、材料對環境的影響研究等。
資
料
匯
編
塑料
塑料世界好像是大家庭,它由100多個成員組成,塑料是人們對它的統稱。塑料的用途非常廣泛,這是因為大多數的塑料具有彈性、輕便、不生銹、耐腐蝕、不導電、比較美觀和容易加工等特點。
名稱
特點
用途
賽璐璐
五色透明、彈性大。
乒乓球、眼鏡架等。
電木
堅固、耐磨、能承受高電壓、110℃~140℃下不變軟。
電器開關能
密胺
無毒、耐高溫。
飲食餐具等。
泡沫塑料
重量輕、多孔結構。
救生筏、軟底拖鞋、商品護墊等。
塑料王
表面光滑、粘合力很小、耐高溫、耐酸堿腐蝕。
不粘鍋涂層、人造骨骼等。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1、能對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進行完整的實驗研究。
2、能從研究結果中發現新的研究問題。
3、能通過研究找出對種子進行分類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規范、美觀的種子標本盒。
二、重點難點
重點:指導學生如何制訂較規范的實驗方案。
難點:同重點。
三、課前準備
豆種、布、等配套實驗材料。
四、教學課時:2 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活動開始到撰寫實驗方案部分。第二課時,完成交流及總結部分。
五、教學過程
。ㄒ唬⿲耄悍N子在什么條件下才能萌發?
。ǘ┲笇W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1、讓學生展開討論。
2、學生匯報討論的結果。
3、學生分小組觀察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種子。
4、學生進行猜想。
5、學生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
(1) 學生制訂實驗方案。
(2) 學生交流各自的實驗方案。
。3) 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4) 歸納小結。
6、讓學生提出還想研究的問題。
7、讓學生閱讀 “科學在線”的內容。
。ㄈ┲笇W生制作種子標本。
六、板書設計
1、小苗的誕生
適當的水分
適當的.氣溫
陽光
2、 土壤與植物的生長
一、 教學目標
1、能與其他同學共同研究三種土壤的主要差別。
2、能正確使用實驗法研究三種土壤的滲水能力,從而推測出三種土壤的保
水能力。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人與環境”和前兩個單元構成“環境”部分,在前兩個單元的基礎上,研究“人和環境”的關系:人對環境有需求,人的行為對環境也有影響,人與自然要和協相處。
2、“環境與保護”單元是本冊的綜合,是對前幾個單元的概括和總結,突出了本冊的“環境”主題,教育學生要重視環境、保護環境。專題研究“做個環保小衛士”教育學生要將保護環境的行為落實到實際行動中,真正成為“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因為所學內容比較直觀,貼近生活,學生對此比較熟悉,應該感興趣。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由于學習《科學》這門功課已有三年,學生要自己學習并拓寬知識面不會很難。
3.學生認知障礙點:環境的影響和人類息息相關,可是為什么說的和做的不一樣。
教學目標
1.能分析出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2.能通過角色扮演體會人類對環境破壞帶來的后果,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其他同學扮演的水平。
3.能預測認為覆蓋某塊地時給生物造成那些影響。
4.能準確地描述實驗結果。
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和體驗人類的活動影響了環境,影響了其他生物的生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人類的生存依賴于環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人類的生存。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環境。那我們人類對環境有哪些影響呢?
2、出示課件,展示圖片,學生談感受。
二、探究活動。
活動一:動植物的“訴說”
1、學生以小組觀看有關自然環境的.圖片和資料,自主選擇自然環境,并說出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
2、小組活動:選擇角色,并討論分析“他”的生存對環境的需要。
3、課件出示反映人類活動的圖片,學生觀察,談感想。
4、角色扮演,小組內表演,并推選代表。
說說各自的食物、水源、住所和活動空間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談自己對人類的呼吁。
5、全班展示,表演,評價,談收獲。
活動二:改變一個小環境
1、小品展示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主題為:日常行為對環境的影響。
2、根據小品內容學生展開質疑:
這些活動真的會影響環境嗎?如何判定?如何驗證?
3、引導制定模擬實驗計劃。
4、預測實驗結果,小草會有什么“反應”。
5、動手實驗。
6、小結:注意做記錄,隨時觀察。
三、總結。
1、列舉人類哪些活動影響了周圍環境。
2、談實驗活動的感受。
四、教學后記:
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最終回會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結論。
板書設計
動植物的“訴說
第一組是森林 金絲猴 樹被人們砍光了,
抓我們送到動物園去,
剝奪了我們的自由
第二組是草原 跳鼠 人們在這里大量放牧,
草原退化,我們的同伴越來越少了
第三組是湖泊小魚 人們把亂丟垃圾,大規模捕撈,
恐怕那一天人類在也吃不到魚了。
那么對于那些小動物,花草樹木的控訴,我們該怎么做呢?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綠豆種子發芽需要適量的水和相宜的溫度。
過程與方法:
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對比實驗、嚴格控制實驗、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知道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溫度。
教學難點:
學習整理收集到的數據,依據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教學準備:
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實驗信息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分組匯報實驗中的發現:
預設:
1.(我們的'種子都發芽了嗎?為什么?學生回答后,準備填實驗記錄)。
2.我們的種子為什么沒發芽?(找岀原因填在實驗報告里)
二、整理分析實驗信息:
1.組長分發實驗信息統計表,填好表后,由組長負責收集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信息分類。
2.分析實驗信息:
(1)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數據有什么不同?
。2)從實驗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嗎?
。3)實驗結論和我們實驗前的預測一致嗎?
三、交流實驗信息:
1.每組分對照組和實驗組向同學匯報,認真聽取介紹他們的實驗方法和獲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組交流,了解他們在實驗中有什么發現,聽聽他們怎樣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結果的。
3.匯集全班同學的實驗,分析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對大家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辨析。
4.小結: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需條件是溫度、水和空氣。
四、種植綠豆芽:
1.引導:已經發芽的綠豆芽怎么處理?
2.確定任務:把綠豆芽種植在花盆中,放到適合的地方,讓綠豆芽生長一段時間。
3.猜測哪些條件會影響綠豆芽的生長。
4.建議對綠豆芽的生長做觀察日記或者記錄。
五、閱讀并記錄、
種子發芽的基本條件是:
1.是溫度。種子萌發的最低溫度為6-7℃,12-14℃能正常發芽,最適溫度為20-25℃,最高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稱于種子自身風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發。
3.是充足的氧氣。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0
電磁鐵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所給的材料制作一個電磁鐵;
2、能夠在探究過程中比較永久磁鐵和電磁鐵的異同;
3、能夠對電磁鐵的兩極變化進行探究;
科學知識:
1、知道什么是電磁鐵;
2、知道電磁鐵的兩極變化;
3、了解電磁鐵的應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能主動對電磁鐵現象進行研究,體會探究的樂趣;
2、意識到電磁鐵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3、樂于合作交流,善于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認識電磁鐵的性質,研究電磁鐵磁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系;知道電磁鐵也有兩極,并且是可變的。在學生假設猜想的基礎上,加以指導,提高學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學生設計實驗加以研究,匯報交流,總結出規律來。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導線、釘子、電池盒、大頭針、回形針、指南針、資料圖片
學生準備:電池
教學時間: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認識電磁鐵:
展示長鐵釘:它能變成一個像磁鐵一樣能吸引鐵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樣的辦法?
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別的辦法?
師:老師能讓它變成一根磁鐵,你們相信么?
演示制作電磁鐵, 并用電磁鐵吸引大頭針。
師:你還想用哪些磁鐵具有的特征來驗證它?
師:你覺得它是一個普通的磁鐵么?該起個什么樣科學的名字呢? 板書:電磁鐵
二、制作電磁鐵
師:想制作一個像老師一樣的電磁鐵么? 你認為需要哪些材料? 在制作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學生領取材料,進行制作活動。
三、初步分析電磁鐵的磁力
1 、比一比,你們的電磁鐵,誰吸引鐵的本領比較強呢?
2 、估計一下,你們的電磁鐵要增強磁力,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3 、總結并且板書學生意見 :導線圈數、 電池多少、鐵釘規格等
四、探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
師:你能根據自己的推測設計一個實驗來試試看嗎? 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總結整理: 1 、只能改變一個單一因素。
2 、如何改變這個因素。
3 、怎樣記錄。
探究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總結匯報;
師:你通過實驗,發現你猜測的因素和電磁鐵磁力大小有關么?
你們是怎樣操作的?比較了哪些數據?
教師將學生的研究成果板書在黑板上。
五、了解電磁鐵兩極的變化:
師:我們通過剛才的比較,知道了電磁鐵的`一些特點,F在我們來比一比,磁鐵和電磁鐵有哪些相同?
學生比較。
師:用磁針測一測你的電磁鐵的兩極。再和其他小組的電磁鐵比一比,你發現了什么?
師:你能解釋一下你發現的現象的原因么?怎樣才能使你們的兩個電磁鐵磁極相同么? 請比較一下兩組組裝的電磁鐵有什么不同?
小組活動,要求:改進組裝的電磁鐵,使同組兩個電磁鐵磁極一樣。(相同的小組則改變成不同)
總結活動過程,板書學生改裝的經驗方法。
師:電磁鐵的兩極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通過……
六、全文總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一種新的磁鐵,我們來看看它有什么用處!
指導學生看書第 44 頁,簡單介紹電磁鐵的各種應用。
師:希望同學們把學到的知識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中去,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1
看月亮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根據記憶,畫出多個月相圖,并能夠按順序排列。 .連續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知識與技能]
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夠堅持長期觀察。
.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意識到如實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材料】
月相變化盒、硬紙板
【教學過程】
集中話題
1、請同學上黑板畫月亮。
2、讓學生回想原認知中月亮的形狀,學生畫出的.月亮肯定是有不同的,就為后面月相的變化做了鋪墊。
探索和調查
1、讓學生交流曾經觀察月相的經驗。
2、小學討論,提出月相變化可能是什么規律。
3、用月相觀察盒,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4、再交流月相變化的規律。
5、講解月相為什么會變化。
6、制作月相日記卡紙。
7、分觀察小組。
【教學后記】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根據常見的光傳播現象對光怎樣行進作出合理的假設;
2、能夠想辦法證明自己的假設;
3、能夠聯系生活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會區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著直線行進的;
3、會制作簡易的小孔成像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研究光怎樣行進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2、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3、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儀,形成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設計
一、朗讀科學小詩,渲染學習氣氛
1.談話:同學們,讓我們先來朗讀黑板上的這首小詩:是誰,
為花兒披上斑斕的舞衣? 是誰,
把山林點染得青蔥翠綠? 是誰,
將七彩虹橋架上藍天? ……是誰,
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2.猜一猜:是誰,讓我們的世界如此繽紛絢麗?
3.談話:每當我們朗讀這些科學小詩的時候,大家就想接著寫下去,做一回小詩人。下面就讓我們接著寫下去,每小組選出你們認為寫得最好的,一會兒全班交流。
4.小結:今天就讓我們進入色彩斑斕的光的世界吧!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
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愛好
教學重點:
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教學難點:
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預備:
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同學們談一談種子發芽需哪些條件呢?
2.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后,談自己的觀點,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師:大家談了自己看法,我們通過實驗來加以驗證。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實呢?大家說說要注重什么?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重什么?
三、閱讀書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提示:選大小差不多的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兩個盒子里,每盒放入2-3顆綠豆,并墊紙巾。
2.教師分發記錄表,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實驗報告。
3.將對同學完成的實驗報告進行評價。
四、布置作業;
1.學生認真完成種子發芽實驗報告
教學反思: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通過討論、分析,認識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食物鏈。
2、知道不同的動物吃不同的食物,動物要維持生命就要消耗這些食物作為能量。
3、意識到食物鏈、食物網反映了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之間的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4、通過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綜合的思維能力。
5、意識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聯系的。
6、了解保護動物的重要性,對學生進行保護青蛙的教育。
教學準備
1、課文插圖中的動植物的圖片或掛圖。
2、準備稻田里的動植物名稱的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講述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
。2)討論:從這個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蟬、黃雀之間有什么食物關系? 誰吃誰?誰被誰吃?蟬吃什么呢?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動植物之間的食物關系。
二、認識食物鏈。
。1)按照誰被誰吃的順序,說一說:樹、蟬、螳螂、黃雀之間的關系。
。2)指導學生用文字和箭頭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圖片,說一說:它們之間誰被誰吃?
(4)在書上記錄它們的食物聯系。
。5)提問:同學們根據食物關系用“→”將這些動植物連接在一起,這種動植物間的食物關系像什么?你能給起個形象的名字嗎?
。6)講解:生物之間的食物聯系,形成像鏈環一樣的關系,稱為食物鏈。
(7)學生練習寫幾條食物鏈,交流。
。8)小組研究:觀察寫的幾條食物鏈,討論:這幾條食物鏈從什么開始的?為什么從綠色植物開始?這幾條食物鏈到什么結束?
。9)講解:在食物鏈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營養物質,叫生產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營養物質,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利用生產者制造的營養物質,叫做消費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鏈中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11)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網。
(1)出示掛圖(或投影教材插圖),提問:稻田里有哪些動植物?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卡片。
。2)小組討論:找出稻田里的動植物的食物關系,寫出食物鏈。
。3)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在黑板上畫箭頭表示,并且檢查每條食物鏈畫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這些食物鏈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哪些動物能吃不同的食物?這些食物鏈之間的關系怎樣?
。5)講解:小結:多種生物在取食關系上存在錯綜復雜的關系,多種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聯結,形成網狀的結構,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食物網。
四、保護青蛙,維護生態平衡教育。
(1)討論:以一條食物鏈(稻子→稻螟蟲→青蛙→蛇)為例:如果食物鏈中有一種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會出現什么情況呢?
。2)教師介紹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網中的重要部分,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呢?
五、 課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資料,編寫一條保護青蛙的公益廣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