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學案(通用3篇)
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學案 篇1
第三單元 熱能考察之旅
單元目標:
1、熱能是我們人類生活中必需的能量之一。在教學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學資源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來幫助外星系的朋友“友友”完成這次地球上熱能的考察任務。并且知道我們人類與熱能的密切關系。
2、通過學習,學生學會歸納概括事物的共同特征,能做出合理的解釋以及能在生活中加以運用。
3、能用不完全歸納法總結出物體熱脹冷縮的現象,會做熱脹冷縮的試驗。
4、會做熱傳導的試驗。知道熱能在物體間傳遞的方向。
5、能以折線圖的方式建立模型,表達熱傳遞方向的規律。
1 尋找熱能
一、學習目標:
1.識別什么是熱能。通過學習交流,知道熱能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2.能運用表達與交流的方法把自己知道知識與同伴共享。
3.能把掌握的熱能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二、重點難點:識別什么是熱能,以及熱能與人類的關系。利用熱能知識服務人三、教法學法:搜集整理資料、觀察、思考、討論、傾聽、探究、合作與交流。 。
四、教具學具:多媒體。鐵絲、食譜卡。
五、學習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是來自外星系的小科學家友友。我這次來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地球上的熱能。你們能協助我考察嗎?”
(設計意圖:使學生初步感知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交流資料,認識熱能。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熱能知識或課前查到的資料。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學習,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資料予以展示,給學生搭建學習平臺,可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為了讓我們的外星系朋友能順利的完成地球上的熱能考察任務,首先,我們要根據這位客人的要求,幫助他選擇一個適合他的生活環境,下面我們就來完成這個任務,看誰完成的最好,最合理。
2.根據友友的要求,幫助他安排住宿環境。
住宿條件:當地年平均氣溫15℃左右,空氣清新,污染小。
分組合作學習,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及世界不同地區的年平均氣溫表,幫助友友選擇出適合他生存的地理位置。(根據學生搜集的資料,出示世界不同地區的年平均氣溫表。)
地點 年平均氣溫(℃)
科威特 34
羅馬尼亞 10-11
南極 -25
撒哈拉沙漠 >30
新西蘭 12
中國海南三亞 25.5
中國黑龍江漠河 -5.5
中國云南大理 15.5
根據提供的資料,幫助友友選擇每天的熱能食譜。
地球人可以從不同的食物里獲得熱能,來維持人體的正常活動。那么,我們的朋友“友友“也和我們一樣,需要從食物里獲得熱能來維持生活,他每天所需熱能也和我們差不多。下面我們就根據他的需要為他設計一份熱能合理的食譜,看那位同學能最先為友友設計好。(出示食物熱能資料卡。)
食物中的熱能
食物 數量 熱能(千焦)
米飯 1碗(135克) 約840
粥 1碗(135克) 約300
面 1碗(135克) 約1200
肥豬肉 100克 3414
瘦豬肉 100克 598
瘦牛肉 100克 444
蝦米 100克 816
鯉魚 100克 456
雞蛋 1個 約300
鮮奶 250毫升 565
黃豆 100克 1502
白菜 100克 88
蘋果 100克 218
西瓜 100克 142
茶 1杯 <5
可樂 1聽 460
提示:友友每天食物中的熱能需要8000多千焦,請同學們根據要求及提供的食物中的熱能資料,自己動手設計食譜卡,等候進行交流學習。
課后反思:在本課的學習中,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獨立思考、小組探究等方法,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的快樂,收到了較好效果。不足之處是有些學生不能和同學進行交流討論。
第二課時
一、動手實驗,體會生活中熱能的產生過程。
我們已經幫助友友安排好了住宿和飲食,下面的主要任務就是我們要幫助他完成熱能的考察任務。想一想,我們在生活中怎樣產生熱能,請把你的方法與外星系小科學家交流一下,也可以通過演示的方法介紹,以獲得更多的知識。
(分小組進行交流,由小組長進行記錄,然后全班相互交流學習。)
生1:反復折鐵絲,可使它發熱。
生2:將兩只手互相搓一搓,產生熱能。
生3:電爐通電后,可產生熱。
……
我們和友友通過交流學習,他對我們如何利用熱能很感興趣,我們也學到了很多有關熱能的知識,經過緊張的工作和學習,我們都覺得有點熱了,怎么辦呢?能運用熱能的知識解決這個難題嗎?現在我們就和友友一起來探討這一問題。
二、熱能在生活中的運用
通過交流,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是熱能,以及熱能與人類的密切關系,怎樣才能把學到的熱能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教材第29頁的內容“制作冰淇淋”。
指導學生看材料超市中需要的材料。新課 標第 一網
探究制作方法與步驟。
要求:每個同學都要進行探究,活動。可單獨活動,也可幾個同學結合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中,學以致用,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課后小結。
熱能與我們的生活十分密切,只要我們留意生活,就能發現很多知識,讓我們攜起手來,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為人類造福吧!
2 體積變化之謎
二、學習目標:
1、會做熱脹冷縮的試驗。
2、能用不完全歸納法總結出物體熱脹冷縮的現象。
三、重點難點:會做熱脹冷縮的試驗。
四、教學學法:
五、學習用具:冰箱、玻璃杯、水
六、學習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友友在拿冰箱里的飲料時,發現水被凍成了冰,玻璃瓶也裂開了。
一、猜想與假設
玻璃瓶為什么會裂開呢?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與假設吧!
二、試驗驗證
1.寫出研究計劃
2.試驗。裝一滿杯水,不該蓋子。把杯子放進冰箱,讓水結冰。觀察并會不會超過杯口。如果并超過杯口,說明水結冰后體積變大了。
3.得出結論。水遇冷結冰后,體積會變大。
三.提問:其他物體也有這個性質嗎?
提問把問題存入問題銀行。
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準備工具和材料。
第二課時
一、事實與證據
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和研究計劃,進行試驗。
二、分析與總結
實驗中,我們觀察到了什么現象?能根據這些現象歸納出什么結論?
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遇冷后體積一般都會變小。
三、提問
我們知道了物體遇冷時體積變化的規律。那么物體加熱后,體積又會怎樣變化?
制定研究計劃,準備好工具和材料。
第三課時
一、事實與證據
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和研究計劃,進行試驗。
二、分析與總結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
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一般都有遇熱膨脹、遇冷收縮的性質。
三、拓展活動
友友提出:在地球上,冷水重還是熱水重?
學生先猜想一下,同學們設計試驗。
根據小組設計的實驗進行試驗。
3 冬暖夏涼的房子
二、學習目標:
1、會做熱傳導的試驗。知道熱能在物體間傳遞的方向。
2、能設計出冬暖夏涼的房子。
3、能以折線圖的方式建立模型,表達熱傳遞方向的規律。
二、重點難點:會做熱傳導的試驗。能設計出冬暖夏涼的房子。
三、教法學法:
四、教具學具:多媒體資料,
五、學習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友友感覺房子里比較熱,同學們能不能給友友設計一所冬暖夏涼的房子呢?
二、觀察與提問
房子里的氣溫和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可能回答:
房子朝哪個方向。
建房自用的材料。
房子外面的溫度。
空調和暖氣安裝在什么地方。
三、計劃與組織
選擇一個適合研究的問題,制定好研究計劃,做好組織工作,進行分組研究。準備好工具和材料。
四、事實與證據
根據計劃,進行試驗。
邊試驗邊記錄,把實驗中得到的數據整理好,填寫在“小科學家記錄本”上。
五、分析
用折線圖來表示試驗中記錄的數據。
第二課時
一、總結
分析上面的記錄表和折線圖,能得出什么結論?
引導得出結論:
熱總是從高溫的物體傳向低溫的物體,而不會從低溫的物體向高溫的物體。
二、表達與交流
相互交流自己得到的資料。
` 2.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所冬暖夏涼的房子。把自己的設計畫在一張大白紙上。
三、科學自助餐
自學40-41的內容。
交流學習心得。
四、試劍石
1.請用學過的知識解釋,為什么夏天人們用棉襖來改住雪糕,雪糕卻不融化?
2.把木勺、塑料勺、鐵勺固定在盆子邊上當做樹,用硬紙剪3個小猴子圖案,用黃油或凡士林把小猴子圖案站在3棵“樹”的同樣高度,往盆子里倒熱水。想一想,哪知小猴子會先掉下來?為什么?
第四單元 生命的旅程
單元目標:
1、在觀察實驗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和實踐探究能力。同時要注重對學生觀察周圍事物的能力和他們群體合作意識的培養,把科學啟蒙教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始終。
2、通過充滿合作和快樂的學習氛圍,逐步提煉自己,發掘自己,創造自己。
3、在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 探究能力,協作思考、協作操作能力。讓學生體驗 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感受到生物體是變化的,變化時是有規律的。引導學生能夠準確測量和記錄。
4、通過活動進行探究,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的信息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5、能用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并參與評議,知道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1 我從哪里來
一、學習目標
1、知道“我從哪里來”,能從“為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事物提出問題,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導學生感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熱愛父母、珍愛生命的情感。
3、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究、善于學習的好習慣。
二、重點難點:學會如何搜集、整理、運用資料了解孕育生命的過程。讓學生感受生命的來之不易,通過體驗辛苦感悟親情。
三、活動準備
1、學生準備
把“我從哪里來”作為研究課題,采用多種形式,搜集整理資料,做調查報告。
2、教師準備
(1)了解學生的已有認識和感興趣的話題。
(2)多媒體課件
四、學習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最近,同學們運用以前科學課中學到的方法,把《我從哪里來》作為一個科學課的課題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寫出了比較詳實的調查報告。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一下“我從哪里來”這個課題。
二、展示資料 感受生命來之不易
1. 教師:誰愿意把自己的調查結果分享給大家?
2. 學生展示資料,教師播放課件補充學生資料。(胎兒的形成、試管嬰兒、雙胞胎)
3. 活動:給小寶寶安家
4. 教師適時評價總結出科學的學習方法。(板書:搜集 分析 運用)
5. 教師:通過剛才的交流研討,你有什么想說的?
三、游戲體驗 感受母親的辛苦
1.教師:同學們的書包大約十幾斤,和媽媽懷孕時增加的體重差不多,我們就把書包當作媽媽懷孕時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師來做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動作。注意體會做動作時的感受,還要保護好你的寶寶!
2. 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做動作。(坐著吃飯、伸手夠東西、低頭看腳尖、抬腿上樓梯、彎腰撿東西、彎腰穿鞋系鞋帶)
3. 學生根據感受談體會。
4.教師:我們剛才僅僅做了5分鐘的媽媽,就有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媽媽在孕育我們的這十個月中,有多少個5分鐘?這十個月中,媽媽會嘔吐、會經常感到疲勞,負擔會隨著你的長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媽媽毫無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要說給媽媽聽吧!那就大聲地說出來吧!(播放課件音樂)
5. 學生說心聲
四、總結 升華情感
同學們,我們要感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同時我們更要珍愛我們的生命,就讓我們把你最真摯的話語寫在卡片上,在xx年的第一天送給你的父母,作為新年禮物吧!
2 我們在成長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能夠了解人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身高,體重,胸圍,身體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發生變化;腦、心、肺等各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強。 會測量并記錄自己的身高,體重,胸圍等數據。能堅持定期測量和積累數據,供以后分析比較這些數據,掌握人體生長變化規律。能設計長期測量身體各種數據的表格。
2、通過發現自己身體的變化到觀察身體的變化,認識到要關注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長。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測量培養協作意識。
二、重點難點:會測量并記錄自己的身高,體重,胸圍等數據。人體生長變化規律。
三、教法學法:小組合作、直觀演示、講授、引導、師生互動。
四、教具學具:學生用的各種尺子、記錄紙、能證明自己長大的依據,秒表、米尺、測量身高、體重的用具、成長照片、人體比例的圖表。
五、學習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喜歡猜謎嗎?今天老師想考一考你們的眼力。
1、請同學們看一看這是誰的照片?出示幼兒、兒童、少年、青年時期的某同學的照片。(猜猜他是誰)(每張照片上的年齡)。
a、現在能猜出來嗎?
b、為什么剛才你們猜不出來呢?(生:照片與本人不一樣、成長變化了等)
二、大家說的都很正確,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我們自己。
板書課題:《我們在生長 》
三、(出示圖片人的成長過程)我們是在不斷成長變化的,誰能說一說從哪些現象你感覺到自己長大了?
(生:衣服變小了、身體長高了、力氣大了、跑的快了等有關的外觀的變化,最后教師要引導到知識、技能、思維方面的變化.。 )
(教師及時糾正學生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說出要學的內容)
過渡:同學們說出了我們生長變化的一些現象,你們有沒有好辦法更準確的了解我們的生長變化情況?
(引導學生自由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想法)
生:用測量記錄的方法來了解自己的生長變化情況。
師:要想知道自己生長變化的精確情況,科學的方法是通過測量來比較。你們認為我們該如何測量呢?
(生自由交流說出自己的想法 )
四、指導測量方法。
小組討論:如何對我們的身高,體重,手和腳還有胸圍進行測量呢?
學生實際測量,了解自己生長變化的情況。
師述:別忘了,把你們測量的結果記錄在你們桌上的小卡片里,卡片的背面是記錄你們一年級時的身高和體重的情況,大家看一看你在這兩年當中到底長了多少?
學生實際測量提問:還可以通過測量哪些方面也能夠了解我們的生長情況?
(在學生測量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合作操作、合作思維)
第二課時
一、模型與解釋
整理資料,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解釋生長發育的規律;同時與其他小組的同學交流。
二、活動
a、畫一畫:《將來的我》
根據自己的猜想,畫出將來自己的模樣。(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各自說一說為什么這樣畫)
例如:初中的我、成年的我、當上爺爺或奶奶的我、很老的我
b、討論;當我們成為老人時,是否還在成長與變化呢?
三、拓展活動:
《分析人體比例》
在我們成長過程 中,身體的許多部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圖片中的成長比例)
引導學生觀察,人體中頭部的變化最明顯。
四、自由言論: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樣的收獲?
(讓學生學會總結,為自己的學習制定良好的目的。)
3 生命的周期
一、學習目標:
1、通過活動、探究、交流,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活動、分析、總結,能夠了解生物成長過程。
二、重點難點:知道任何有生命個體的成長與變化,并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求知精神。。
三、教法學法:觀察、活動。整理、驗證。
四、教具:將生物成長過程圖片制成的撲克牌。
學具:自制(將生物成長過程圖片制成的撲克牌)。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了解生物的成長過程嗎?今天我們來做個游戲,名字叫——空當接龍
活動:空當接龍
(1)教師出示活動規則。
(2)學生看完后,開始游戲(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延長游戲時間)
通過游戲,有什么發現?
全班進行交流。
二、模型與解釋
人的一生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回憶上一節學過的《我們在成長》
各種動物、植物的一生與人的一生是一樣的嗎?
小組內進行比較,交流。
第二課時
一、整理自己收集的相關資料,并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解釋。
比如整理總結出蝴蝶一生經歷的階段(卵——幼蟲——蛹-——成蟲-——卵)。
師做小結并出示“生命周期”或“成長周期”,師給生做相關的解釋。
那么,我們可以怎樣來表示生物的生命周期呢?
小組內相互交流探究。
二、課外知識拓展——科學自助餐(動物寶寶與父母的外形)
三、做54頁的試劍石。
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學案 篇2
五年級科學上冊學案
全冊教材分析:
《從太陽系到無限宇宙》屬于“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是能力訓練的準備單元,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模型與解釋”的意義、基本方法和過程,體驗用不同方法建立模型、做出解釋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地球在“變臉”》、《開心游樂場》等“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是本冊的主體,通過多個完整的“做中學”活動,指導學生對身邊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究,盡可能地提供機會,使學生親歷探究過程,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從事科學探究。教材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研究身邊的、有意義的疑問和問題來學習科學。如:《時間的腳步》、《生生不息的原動力》等課題,均取材于兒童的生活和社會的熱點問題。
綜合活動單元是教師教學和學生活動的主體部分,通過一系列學生愛參與、能參與的“做中學”活動,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些活動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有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提出探究課題,獨立設計驗證并得出結論,親歷探究的過程,學習總結經驗,體驗成功的愉悅,增強科學探究的興趣。在《開心游樂場》中,學生通過尋找生活中常見的力,了解各種各樣力的存在后,揭示出力的簡單特征,并能將力的規律應用于生活實踐。在《熱能考察之旅》中,教材提供了“搜集有關溫度的資料、運用各種方法產生熱、制作冰激凌、研究冷熱水之間的熱傳遞”等活動。教材設計這些學習活動的目的是在重點培養“模型與解釋”一級目標的同時,達到獲取知識、領悟科學思想觀念、領會科學家研究科學所用的方法等其他目標。
《生生不息的原動力》這個“探究的探究”單元是本冊教材的總結部分。學生通過對海爾蒙等人研究光合作用過程的剖析,和對自己在本學期“模型與解釋”經歷的回顧與反思,總結經驗,知道建立模型不能隨意的構建,需要有嚴謹的態度、勤奮的工作、精密的推理、合理的分析,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提高元認知水平。
全冊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6、通過多個完整的“做中學”活動,指導學生對身邊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究,盡可能地提供機會,使學生親歷探究過程,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從事科學探究。
第一單元 從太陽系到無限宇宙
單元目標:
1、通過合作、交流,學生能夠了解宇宙知識。
1、結合修改的“宇宙模型”,增加學生對宇宙的認識,會簡單的描述。
2、在活動中,能夠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體驗小組合作的快樂。
1 制作宇宙模型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合作、交流,學生能夠了解宇宙知識,并可簡單描述。
2.通過多種方式,學生會制作簡單的宇宙模型。
二、重點難點:動手制作心目中的宇宙。通過交流進一步了解宇宙,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教法學法:小組合作,相互交流。學生動手操作、參觀、學習并質疑。
四、教具學具:多媒體。橡皮泥、紙、彩筆、剪刀、膠水、牙簽、細鐵絲等。
五、學習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準備:
1.學生自己收集資料。
2.導入:同學們:宇宙奧妙無窮,你對宇宙了解多少呢?小組交流。
3.多媒體播放有關宇宙的圖片和文字資料。
二、課堂活動:
(一)、設計模型
根據宇宙模型制作記錄本設計出小組的宇宙模型
宇宙模型制作記錄本
年 月 日 小組
模型名稱:
所需材料:
職責分工:
小組長 資料員 材料員 計時員
記錄員 質量員 發言人
模型草圖:
評價反饋
修改計劃
同學們根據自己了解的宇宙,在心目中設計宇宙模型。
(二)根據自己的設計小組分工準備材料。
第二課時
一、制作模型
講解: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制作,如:剪紙、繪畫、捏橡皮泥等多種方式。
說明:我們所知道的知識有限,因此可只制作宇宙的一部分。
二、修正模型
學生對模型進行修正,達到自己最滿意的效果。
三、參觀交流模型
小組內留一個人講解,其余到各組參觀,并提出自己的建議。
四、質疑
設計問題銀行存折,如:“宇宙有多大?”
出示表格:
序號 存入時間 問題 提取時間
1 9月3日 宇宙有多大?
2 9月3日 天空有多少個星座?
五、總結:
你從本節課中學到了什么?你有哪些大膽的設想?你還有哪些意見和建議?讓學生暢所欲言。
六、實踐調查:
查閱有關宇宙的更多知識,解決疑難問題,豐富自己的知識。
2 修改模型
一、學習目標:
1、結合修改的“宇宙模型”,增加學生對宇宙的認識,會簡單的描述。
2、在活動中,能夠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體驗小組合作的快樂。
二、重點難點:修改完善模型,模型與解釋。根據資料查找模型的不足。
三、教法學法:教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四、教具學具:各組制作的宇宙模型;搜集的有關宇宙的資料;材料超市中的東西。
五、學習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
上一節課我們動手制作了宇宙模型,其他同學也已經對模型提出了看法和意見,今天我們就這些看法和意見對自己的模型進行修改和完善
(板書課題)
修改和完善模型必須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下面我們按照分好的小組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
制定各小組的模型修改計劃,展示,并全班討論。新 課標 第 一 網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模型修改計劃將自己小組內收集的有關資料進行篩選。
把篩選出的有效資料填入“小科學家記錄本”上,小組內討論本小
組內的資料,找出資料所呈現的現象和規律,根據現象與規律總結本小組所討論的結果,并在作業本上呈現出來。
(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圖表或其他……)
根據本小組內的分工和搜集到的資料及得出的結論進行討論,討論本小組模型的不足之處。分工進行修改和完善,使模型更科學、更完善。
課后反思:
本課的主題是修改上一課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宇宙模型,教學時,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對大自然的萬物充滿了好奇,以及強烈的動手欲望,在教師引導下,啟發學生去認真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圍繞問題進行再觀察再思考,并實驗,去尋找各種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激發了他們的思維,培養了他們的能力。
第二課時
達與交流,舉辦宇宙模型展示會:
展示完善后的宇宙模型,交流經篩選后的有效資料,說說自己的模型先前的不足與自己的修改之處,并說出修改后的好處。回答別人根據自己的模型所提出的問題。
拓展活動:
做宇宙的膨脹實驗
閱讀科學自助餐。
閱讀9頁到10頁的內容。
第二單元 時間的腳步
單元目標:
1.會查閱、搜集、整理有關資料。能通過觀察實驗制作等活動進行探究。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究結果。
2.保持和發展想要了解的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于探究與于探究與發展對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3、學生通過動手制作模型來驗證鐘擺的秘密。
4、能對搜集到的眾多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
1 精確時間的步伐
一 學習目標:
1.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搜集到的關于鐘表的資料,并與同伴交流,體驗自己的勞動成果。
2.從統計整理信息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會進行比較分類,并簡單說明工作原理。
3.結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鐘表,會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深入研究。
4.從收集資料和同學的交流過程中,初步養成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和不懈探究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搜集關于鐘表的資料,并進行表達交流。統計、整理、比較有關鐘表的資料,并說明原理。
三、教法學法:搜集整理資料、觀察、思考、討論、傾聽、探究、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用具:多媒體、鐘表實物模型。
五、學習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預習本課,搜集有關計時工具的資料,并思考工作原理。
整理匯報:
1.學生以組為單位整理有關計時工具的資料,根據特征分類,并思考工作原理。教師檢查各組搜集資料的情況,并出示教師的搜集資料補充。
2.小組代表匯報整理結果,并說明各種鐘表的工作原理,其余傾聽、思考、補充,教師相機評價鼓勵學生。
3. 學生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討論交流,教師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鐘表繼續探究。
計劃與組織:
1.小組討論選擇感興趣的鐘表,思考交流研究方法。
2.小組計論制定書面研究計劃,并詳細分工。
3、展示各組探究計劃,大家討論優點與不足。
4、各組討論修改探究計劃。
延伸探究:
1.運用鐘表發展史,教育學生繼承發揚人類不懈探究的科學精神,養成認真觀察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堅持不懈的進行科學探究,將來為人類的科學事業貢獻力量。
2.學生課下分組探究,做好實驗記錄,并相互交流探究結果。
課后反思:
在四年級科學學習中,學生已經嘗試搜集整理信息資料,選擇研究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已經俱備一定的探究技能,本課只是進一步應用。再者學生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可以促進本課的學習。但是搜集資集資料是本課學習的前提,目前學生搜集資料的途徑和渠道較窄,有部分學生可能找不到充足的資料,會影響本課的學習,在本課的學習中,就出現了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方面幫助學生搜集資料,另一方面事先搜集資料補充。
2 鐘擺的秘密
一、學習目標:
1、在鐘表的研究實驗中,學生能夠學會一些簡單的動手操作方法。
2、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學生能夠了解鐘擺的秘密,知道鐘擺的原理。
3、通過擺的實驗,知道擺動快慢和哪些因素有關。
二、重點難點:鐘擺的原理,影響擺快慢的因素。擺長與擺擺動快慢之間的關系。
三、教法學法:觀察、猜想。觀察、驗證
四、教具學具:擺鐘內部結構模型,鐘表的擺模型。自制活動的擺。
五、學習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觀察、分析、猜想
(1)教師出示擺鐘的內部結構模型。
(2)學生看完后,提出問題
①擺鐘如何工作的?
②為什么只有擺在擺動時,秒針、分針、時針走動?
(3)擺鐘工作時,哪部分起著作用?
(4)教師出示擺的模型,介紹擺臂、擺錘。
2、實驗
(1)研究在相同時間內同一個擺的擺動次數是否相同。
①拿出自制的擺,在三個一分鐘內測出擺擺動的次數,你的發現是什么?
②大家的擺擺動的快慢一樣嗎?是什么決定了擺的快慢呢?
3、研究擺長與擺擺動快慢關系
(1)實驗一:同樣的擺錘,改變擺長,觀察擺動次數,總結發現。
(2)實驗二:擺長相同,改變擺錘的重量,觀察其擺動次數,總結發現。
(3)整理總結。
(4)你有辦法調整擺的快慢嗎?擺鐘呢?
4、作業新 課標
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60秒擺動20次的擺,60秒擺動40次的擺。
3 小水鐘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對搜集到資料進行分析,學生能夠了解小水鐘的構造原理
2、通過親自動手實驗獲得數據,得出結論,感受科學的實驗方法過程。
3、在搜集資料和資料的整理過程中,建立看問題和想問題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小組合作制作小水鐘搜集數據,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
三、教法學法:動手實踐 合作交流。
四、教學用具:搜集小水鐘的相關資料多媒體資料。
五、學習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在歲月的悠悠長河中,我們發明了許許多多的積時工具,今天我們來研究一下古老的鐘表——水鐘,課前大家都查找了相關小水鐘的資料,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吧!
二、圖片觀察分析
1.出示設有數學盤的水鐘,觀察水鐘的構造,交流它是怎樣用來記時的。
2.出示“受水型”“泄水型”的漏壺。并做簡要的介紹。
制作。
準備適當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簡易的水鐘。
全班交流,相互提建議。
第二課時
一、我們的小水鐘工作得怎么樣?有辦法使小水鐘更精確、測量時間更長嗎?大膽使一使,我們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1.實驗,并整理所得的數據,填寫表格。
10秒流出的水滴數
測量次數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水滴數
我的發現
觀察水鐘計時
秒表顯示的時間 10秒 20秒 30秒
水鐘顯示的時間
我的發現
2.學生說說為什么流水可以用來做“鐘”了?水鐘有哪些優點和缺點?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說說自己的理解。
二、閱讀20頁的小資料。
三、拓展活動:
留心家里或學校里水龍頭滴漏現象,測算一小時、一天、一個月流失的水量。
4 小小鐘表設計師
二、學習目標:
1.根據自己獲得的各種資料和數據,比較各種鐘表的工作原理,提出自己的見解,找出不同材料做成的鐘表的共性.
2.從搜集和掌握的資料中,學會動手設計鐘表,敢于大膽地實踐.
3.通過設計的鐘表,學會自我客觀的評價.
4.了解各種各樣的"鐘"
三、重點難點:根據自己獲得的各種資料和數據,比較各種鐘表的工作原理,提出自己的見解,找出不同材料做成的鐘表的共性。學會動手設計鐘表,敢于大膽地實踐。
四、教法學法:引導 分析 總結 歸納 動手制作
五、教具學具:鐘表,自己(或合作)制作鐘表的材料
六、學習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與反思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精確時間的步伐》、《鐘擺的秘密》和《小水鐘》等,以及我們獲得的各種資料,我們從中比較各種鐘表的工作原理,人們用不同材料或物體來計算時間,你能找出這些物體之間的共性嗎?
自由發言(可參照書本上的資料卡)
總結:看來運動有規律的物體都可以用來制作計時工具。
二、活動
處處留心皆學問,人們利用某些物體相對穩定的運動規律,發明了各種各樣的鐘表。在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那同學們能自選一種來設計自己的鐘表嗎?看看誰是我們班的發明大王?
學生自己設計鐘表。(可以合作交流想法)
展示自己的鐘表,小組交流,評出最有創意者在班上進行講解交流。
第二課時
一、科學自助餐
學生自己閱讀書本上的“有趣的生物鐘”。如驢鐘、花鐘和人體的生物鐘。
那我們人體內的生物鐘,對身體有什么影響呢?
學生討論后,舉手發言。
二、自我評價:
搜集到了哪些鐘表的資料?
完成了哪些鐘的實驗研究?
搜集到的資料,是否與同伴進行了交流、學習?
大家對我設計的鐘是如何評價的?
三、設計未來的鐘表
展開自己的想象,把自己的設想用圖畫或文字表達出來。畫到24頁。
大象版五年級科學上冊學案 篇3
第五單元 地球在變臉
單元目標:
1、通過科學學習,知道與科學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的交流合作能力。
2、結合對搜集的資料整理分析的,學生能夠知道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
3、通過對地球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常見的礦產資源。
4、從學習科學的課程中,能通過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1 從“天圓地方”說起
一、學習目標:
1、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形狀。
2、通過對資料的搜集、整理,學生初步了解地球內部的構造。
3、通過小組合作,學生能制造出簡單的地球模型。
二、重點難點:認識地球形狀及地球內部的構造。制作地球模型。
三、教學方法:針對學生年齡小,對地球的認知淺顯的特點,可引用古代及現代有關地球的科學資料,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地球,再利用地球儀模型,強化學生對地球的認識。
四、教具學具:地球儀、資料卡片
五、學習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引入新課:
1、古時候,不同地區人們心目中的地球是什么樣子的?
出示課件:
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因此,這一學說被稱為“天圓地方說”。
2、古人為什么會對地球形狀有那樣的認識?如果我們生活在古代會不會有同樣的認識呢?
讓學生自由發言。
二、表達與交流
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狀的呢?地球的形狀是人們通過那些事實與證據推測出來的?
出示教學課件: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臘著名學者亞里士多德,通過長期的觀察,得出了結論:“大地是球形的。”
1519年,麥哲倫和他的船員們,經過長達3年艱苦的海上航行,勝利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圓形的。
現在,宇航員從太空中拍攝的照片也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觀察與提問:
教師拿出地球儀,讓學生觀看:你能在地球儀上找出自己的家鄉嗎?說一說在地球儀上你還發現了什么?看到地球儀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小組內交換意見。
四、搜集資料。
關于地球內部的有關資料請同學們到黑板前展示。
大屏幕出示資料卡:
人類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幾百萬年,地球的內部到底是什么樣子呢?
科學家通過研究地震波和火山爆發等,間接地揭示了地球內部的奧秘。一般認為地球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
地殼是地球表面的一層薄殼,平均厚度17千米,但各處厚度不一,陸地厚度平均約35千米,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約7千米。
下一層是地幔,平均厚度為2900千米左右。它是液態巖漿的發源地,但它的大部分是固體。大多數地震是由地幔活動造成的。
地球中心部分為地核,半徑3470千米左右,溫度約3000攝氏度,最高可達5000攝氏度。地核又分為外層地核和內層地核,根據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測定,外核可能是液態物質,內核可能是固態物質。
第二課時
一、巧手小制作
根據地球內部結構的有關資料,制作一個地球結構模型。
出示制作提示:
1、這個模型要做多大?需要把實際大小的地球按多少的比例壓縮?
2、我們需要那些工具和材料?
3、小組成員如何分工?
二、展示與評價:
請你拿著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紹給同學們。
這個模型還可以怎樣改進?請提出你的寶貴意見。
誰制作的模型最棒。
三、教學反饋:
這節課你有那些收獲?
2 地球大“變臉”
一、學習目標:
1.結合對搜集的資料整理分析的,學生能夠知道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
2.通過對地球知識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常見的礦產資源。
二、教學重點:知道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
三、教學用具:多媒體。搜集的資料。
四、學習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地球的臉是指什么?
地球的臉是指地球的外貌,簡稱“地貌”。自地球形成以來,它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經歷了復雜的變化。
二、閱讀與提問
閱讀59頁的課本內容。
然后讓學生提問。并存入問題銀行。
三、交流資料
讓學生交流搜集到有關地貌的資料。
四、模型與解釋
整理有關地貌的資料,并制作一個模型來給大家演示地貌的形成過程。
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不同的地貌。
最后舉辦一個模型展示會。
3 地球“變臉”之謎
一、學習目標:
1、能通過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2、會運用模型解釋地貌變化的主要原因。
二、教學重點:能通過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
三、教學準備:粘土、托盤、飲料瓶、小蘇打、面粉、紅墨水、水、勺子
四、學習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想與驗證
是什么引起了地貌的變化?
學生猜想:火山爆發、地震、風……
二、計劃與組織
引起地貌變化的原因很多,各小組選擇一個開展研究。
各小組制定一份詳細的研究計劃,并做好分工。
閱讀資料
閱讀63的課本內容。修改自己的計劃。
模型與解釋
以小組為單位做火山爆發模型
(1)先準備好工具和材料。
(2)用粘土將飲料瓶埋起來,使它們像一座錐形火山。
(3)把小蘇打、面粉、紅墨水和水混合成漿狀,倒進瓶子里;最后倒白醋。
探究活動
環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地震活動最頻繁,為什么?
4 地球“變臉”帶來的……
一、學習目標:
1、結合收集到相關資料,學生知道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
2、通過觀察交流,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常見的礦產資源。
二、教學重點:地球表面變化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
三、教學準備:鐵架臺、線、一罐飲料、彩筆、白紙條、透明膠帶、剪刀
四、學習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閱讀引入
地貌在變化過程中,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和其他生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閱讀65頁的內容。
二、表達與交流
1.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搜集來的資料。
2.自學66頁的內容。
了解天然氣、石油、煤在生活中的應用。
了解我國能源的分布情況。
3.拓展活動
鑒別本地的巖石
大家了解周圍的巖石嗎?利用雙休日在家或學校附近搜集不同類型的巖石。我們要像科學家那樣對巖石的破碎程度、外觀、硬度、條痕和遇酸反應等進行檢測。
4.自學68頁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鑒定巖石
把學生搜集的巖石,通過從破碎程度、外觀、條痕、硬度、遇酸醋反應幾個方面去鑒定。
二、把學生搜集的巖石整理成巖石標本盒。
三、拓展活動
1.地震的測量
2.小組為單位進行試驗。
(1)安裝架子。
(2)在彩筆上捆上各重物。
(3)筆尖正好挨到紙條。
(4)晃動桌子,并慢慢拉動紙條。
3.科學自助餐
(1)自學71頁的內容。
(2)演示避震逃生活動。
第六單元 開心游樂場
單元目標:
1、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在對科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4、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5、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將所得的結論應用于實踐,并驗證其正確性。會把理論應用于實踐,用科學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1 走進游樂場
一、學習目標:
1.通過體驗、實踐活動,認識生活中的幾種力。
2.通過交流,學生明白生活中無處不存在著力。
二、重點:認識重力、彈力、磨擦力等
三、難點:讓學生在活動中搜索出各種不同的力,并能用口語表達出來。
四、教法:觀察法、游戲法、啟發引導、總結歸納
五、學法:游戲觀察法,討論交流、辦手抄報
教學過程:
一、提問:你們去過游樂場嗎?
好,這么多同學都到過,老師很高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種力,如重力,彈力,磨擦力……看哪些同學能從游樂場中找出它們?
1.指導看書搜索力
2.設計表格把搜索結果填在表格里,比一比看誰搜索出的多。
序號 活動項目 找到的力
1 射箭活動 彈力
2 滑冰 磨擦力
3
4
5
二、表達與交流
師:剛才我們從游樂場里搜索到許多的力,其實,生活中不僅僅這些,比如我們平時看到的火車在鐵道上奔馳,成熟的果子從樹上落下,這里面都有什么力?你還從其它科技書和電視以及網上等了解到相關的資料,請設計手抄報與同學交流。
生搜索資料辦報交流。
2 蹦床里的學問
一、學習目標:
1、通過試驗,學生能夠初步了解什么是彈力,,是怎樣產生的,以及它有什么特性。
2、通過自己親身實驗,如玩蹦床、橡皮筋拉長,了解一定限度內,彈力大小與什么有關。
二、重點難點:理解彈力的形成與特性。
三、教法學法:觀察、交流。實驗。猜想驗證
四、課前準備:利用周末時間玩蹦床,了解調查彈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五、學習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課前讓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去玩一次蹦床,并試著發現點什么,可以幾個人一塊去,互相說一說感受)
玩蹦床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活動之一,誰可以勇敢的站起來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和疑問呢?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出什么叫彈力,什么是彈性?并讓學生大膽猜想彈力是這樣產生的?
二、向學生介紹彈力是如何產生的。
三、實驗
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做的實驗可以是拉彈簧秤,或者是橡皮筋)通過實驗,觀察如何判斷彈力的大小。
四、分析交流
1、小組之間先整理實驗結果進行交流,結合以下問題:
你們的猜想正確嗎?有什么新的發現?
2、全班進行交流。
總結新的發現:
物體的形狀變化越大。產生的彈力就越大。
第二課時
一、制作“小小火箭發射塔”。
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彈力知識,自制一個“小小火箭發射塔”。
制作過程中,可以結合以下問題進行思考并及時糾正:
如果我們把彈簧或者橡皮筋無限拉長,會把火箭射出無限遠嗎?
我們前面做出的結論正確嗎?有沒有需要修正的?
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二、交流新發現。
在一定限度內,物體的形狀變化越大,產生的彈力越大。
三、了解生活中彈力的應用。
根據學生課前的調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應用彈力的例子?
3 滑梯里的奧秘
一、學習目標:
1、通過學生親身體驗活動,了解一些淺顯力學知識—物體間的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它們之間的壓力有關。
2、通過學生觀察、實驗操作,獲得一些簡單的技能和方法;
3、從科學實驗中,啟發學生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秘的欲望
二、重點難點:能過交流玩滑滑梯的感受,說出自已對滑梯里的科學道理的理解、疑惑和猜想。
三、教法學法:實驗法,實踐活動法、討論法
四、教學用具:木板、毛巾、白布、測力計、秒表、課件等
五、學習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你們玩過滑梯嗎?你有什么感受?(你能具體說說怎樣刺激嗎?)
2、小熊歡歡也很喜歡玩滑梯,讓我們來看看它玩得怎么樣,好嗎?(課件:小熊從平矮的滑梯滑下,說:真沒勁!小熊從高高的滑梯滑下,栽了一個跟頭,說:太危險了!)小熊的感受為什么會跟我們的不一樣呢?(生試說)
師小結:看來,滑梯中有著很多的科學道理。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有關滑梯的奧秘。(板書課題)
二、引導觀察,進行猜想
1、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個小朋友滑“滑梯”的情景。(課件)
為什么有的人滑得快,有的人滑慢?(學生猜測一下)
什么是摩擦力呢?(師講解)我們在滑滑梯時,滑梯就給了我們一個摩擦力。
2、那你們來猜一猜,怎么樣才能滑得更快呢?(猜一猜)
3、學生個別發言。(師問:你認為會有什么情況?[這個想法不錯]你的猜想是什么?[這個猜想也很好]你猜想到了什么?[這也是個不錯的想法]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嗎?)師結合學生的發言板書:重量、表面的光滑度、坡度。
4、小結:大家都是愛思考的好孩子!一下子猜想了好幾種情況。
第二課時
一、動手實驗,自主探索
1、那么,要比較物體的摩 擦力的大小有何不同?可以用什么實驗方法?(對比實驗)
2、認識實驗器材。
老師提供給大家一些實驗器材,你們看,這是什么?(引導學生自己說,不認識的老師介紹)
3、討論實驗方法。
(1)請同學們在小組中討論一下怎么利用這些器材進行實驗。(課件:議一議)
(2)哪一個小組先來說說你們的實驗方案?
4、進行自主探索。
(1)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用實驗來驗證你們的猜想,(課件:做一做 )并把實驗的結果填寫在記錄表上。這張表上還有一些小小的建議,請同學們自己看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生看記錄表)
(2)生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二、綜合分析,形成結論
1、交流。
下面請各小組來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樣進行實驗的?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得到什么結論?。(課件: 說一說 )[你們觀察的真仔細,你描述得真好……其他小組驗證的結果跟他們一樣嗎?大家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根據學生的發言隨機展示課件。(課件:三個結論的動畫)
2、小結:通過剛才的驗證,我們發現了物體越重,摩擦力就越大。(板書)
3、匯報新發現。
你們還有新的發現嗎?(物體間的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與它們之間的壓力有關。)看來關于力學的知識還有很多,同學們今后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課時
一、知識運用,拓展延伸
摩擦力無處不在,既可恨, 又可愛。需要是,人們設法增大它,不需要時,人們就設法減小它。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課件演示)
減小摩擦力的例子:(課件演示)
小結:滑梯設計得科學合理,小熊玩得多開心啊!看來,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你用心去發現,就能學到很多知識,還能利用科學來為我們服務。
談一談: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應用了滑梯的科學?(課件隨機展示激流勇進、滑雪、滑旱冰、滑板、高空飛車、沖浪快艇、過山車等。)
二、創造設計,激發思維
看了這么多好玩的項目,現在,老師請同學們也來做一回設計師。(課件:請你來做設計師: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你認為最理想的滑梯或其他玩具……)[播放音樂]
投影展示學生的作品,引導點評。
三、總結談話,鼓勵進取
本節課同學們不僅發現了滑梯的科學,還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了不少生活中的問題。老師預祝同學們都能成為偉大的設計師和科學家!
第七單元 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單元目標:
1、通過分析科學家們建立學說的過程和方法,學習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實與證據,并得出既論。培養學生初步的探究能力。
2、通過觀察實驗制作進行探究,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現有的信息基礎上,經過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
3、能用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并參與評議,知道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1 光合作用是怎樣發現的
一、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學生能夠了解光合作用發現的過程;感知科學家們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2. 通過分析科學家們建立學說的過程和方法,學習如何更好地分析事實與證據,并得出結論。
二、教學重點: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發現的過程,學習科學家們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
三、教法學法:引導法,分析法。閱讀法理解法,討論法。
四、教學用具:多媒體。相關資料。
五、學習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光合作用的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的重要。那么,光合作用是怎樣發現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二、新授
請同學們打開書閱讀92頁-93頁前兩自然段內容后分組討論。
1.小組匯報交流情況。
2.得出結論,海爾蒙特實驗證明:水分是植物體建造自身的原料。
3.接著,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里斯特利設計并做了這樣的實驗:
4.分組實驗 實驗后得出結論:植物有時能把壞空氣變好,有時也會把好空氣變壞。
5.到1779年夏天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次實驗進一步得出結論。
6.分組實驗后得出結論:只有綠葉和綠枝才能真正把空氣由壞變好。
7.又經過 瑞士牧師謝尼伯德國科學家末里斯薩克斯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不懈的努力。終于了光合作用的秘密:在陽光的作用下,植物的綠葉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碳水化合物,產生了氧氣。即:水+二氧化碳->碳水化合物+氧氣
三、鞏固練習:
按照“土壤汁”的說法,植物生長的需要的物質全部來自于土壤。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海爾蒙特用實驗證明,柳樹長大需要的物質來自雨水,他的結論正確嗎?
普里斯特利設計的實驗想證明什么?他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豪斯的實驗證實了陽光對植物的作用,他的依據是什么?
謝尼伯的貢獻是什么?
為什么說光合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總結:通過學習本課,這些科學家們對科學研究的執著與懈而不舍的精神是那么值得我們學習呀。
2 我也能當科學家
一、學習目標:
1、通過猜想、探究、交流,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求知精神。
二、教學重點:
通過猜想、探究、交流,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求知精神。
四、教法學法:合作探究、小組交流、引導點撥法
五、教學用具:玻璃瓶、小魚、水草、軟木塞、自制表格、圖片
六、學習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模型與解釋:
1、出示圖片,設疑導入:
中國科技館里,有一個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子,瓶子里養著兩條小魚和一些水草,一年多過去了,小魚還活的很好,這是怎么回事呢?你能解釋一下嗎?
2、引導學生猜想、表達與交流。
3、合作探究:
(1)分組做實驗。
指導學生用已有材料動手做做看,通過觀察、思考,讓學生證實自己上述的猜想是否正確。
(2)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結果,并引導其他學生積極參與評議。
4、教師小結
二、回顧與反思:
1、談話導入:
在本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有沒有得出讓自己滿意的結論?能進行分析嗎?還可以將其寫下來或畫出來。
2、發放自制的表格,引導學生按要求填寫“我的科學經歷”。
3、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收獲。
(小組內交流、班內交流)
三、 拓展延伸:
結合學生的科學生活經歷培養學生的應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