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學科之間聯系,進行各學科之間的整合
美術是視覺藝術,音樂是聽覺藝術,兩者是不可觸摸的。音樂有極其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它能調動人的情緒反映,在美術教學中適當運用音樂,將會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教學。如在欣賞達芬奇《蒙娜麗莎》時,一邊傾聽波瀾壯闊的鋼琴曲《獻給愛麗斯》,一邊欣賞絢爛奪目的色彩魅力,一邊為主人翁失子后憂郁的心情而感到傷痛;在欣賞《中國山水畫》時,一邊欣賞畫中的韻味、情趣、意境,一邊欣賞如流水般叮咚的琴聲;上色彩知識課的時候,我先讓學生聽幾段音樂,感受音樂中的情感,再轉入對美術色彩的感受;在上手工制作課時,可以讓學生邊制作邊欣賞爵士音樂,學生通過音樂的熏陶,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見的表現出來。其次,文學的語言環境和理解能力對學生了解和掌握繪畫的背景、運用有很大的幫助。美術教師在平時就應注意上欣賞課多引導學生學會表達,運用口頭表達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東西表達出來。鼓勵學生多寫欣賞評述,字數不限,有感覺的可以多寫,沒感覺的可以少寫,文體不限,可以是詩歌、散文、小說,也可以是“記流水帳”的形式,時間久了學生就有了要表達的東西。如:在上《向日葵》一課中讓同學們結合凡高的生平談談對《向日葵》作品的感受?有一位同學說“梵高是用心靈和燃燒的情感來作畫”。另一個同學說“《向日葵》明快的色調就給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在他眼里向日葵是光和熱的象征,是他內心翻騰感情的烈火寫照,是他苦難生命的縮影”。還有一位同學說“梵高認為繪畫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應是靜止的,而應該是跳動的”。講的真是太好了。上《中國山水畫》時,教師可以制作古詩詞與畫相結合的課件,供學生學習欣賞,同時也可以帶領他們欣賞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景觀。例如:清代陳獻章的《滄江夕照》,“白發蒼波了歲年,真成東老對回仙,何處投家弄渺茫。乾坤兀兀中流柱,濯纓干頂破滄浪”。又如清代胡澧題三江八景之一的“紫石榕陰”:“廟貌中天起,旌旗北寒。水光衣帶遠,山晚霧云殘。石路依村衣,林霏濕客冠。登臨頻送目,蜀道敢辭難?”還有何維柏的《北江別親友》,黃瑛的《龍坡山雞藤》等等。在許多自然風光中,留下了歷代詩人名人的詞句,為這些自然景色增添了不少的人文色彩。在向學生介紹這些自然風光的同時,給他們介紹歷代學者文人寫下的詩篇,使學生從景色中領略文學描寫之美,并為我們祖國有秀美的自然景色而感到自豪。這樣既幫助學生理解了作品的畫意又理解了詩詞的含義,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