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新生兒溝通的技巧問題
溝通是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方法,來對于不會說話的寶寶應該怎樣溝通呢,下面呢就介紹了一些關于跟孩子交流的方法,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對于家長會有一定的幫助的,等家長了解以后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非語言溝通方式
寶寶在15個月大之前,通常會用6種基本的非語言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1 哭
這是出于本能且最直接的溝通方式,以此讓照顧者知道他是不快樂的。剛出生的時候,寶寶哭通常是因為他不舒服或餓了,而隨著他的成長,哭表達的含義就演變成了很多種。
2 面部表情
臉部的表情可以表達的情緒,包括快樂、悲傷、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尋找、生氣等。
3 手掌與手臂的揮動
幾個月大的時候,寶寶會開始用手碰觸他想要的東西,或者推開靠近他的人,能清楚地表達他的欲望,要了解他心里的想法,其實并不是那么困難的事情。
4 腿與腳的擺動
當寶寶躺在搖籃中,強而有力地踢著他的雙腳時,通常表示他此刻很高興或是很興奮,不過,也有可能是他不高興或痛苦,父母要配合他的臉部表情或其他肢體語言所傳達出的訊息,一起解讀。
5 身體動作
如果寶寶扭曲身體想要離開你的懷抱或他的小床,表示他是不安寧的或不穩定的,也可能表示他現在身體不舒服,或者是小寶貝不高興了。幼兒早教
6 身體的接觸
寶寶依偎在你的臂彎中,表示他很自在,而且很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時光。反之,如果他猛烈地掙扎著要離開,則表示他不喜歡和你相伴。
你給寶寶的回應越多,表示你越了解他的肢體語言,這對寶寶以后的語言發展也有很大的益處。所以試著去了解寶寶非語言溝通的方式,你會很快發現,你能夠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也就是你能夠正確了解他的“語言”。
還不會說話的寶寶是靠什么和照顧者溝通的?當然是他們的表情、肢體動作和不同的情緒,這一切表達出的含義,有時候比話語更真實,因此,照顧者應該學著將注意力延伸到語言之外,才能更加準確地知道握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幼兒教育
part1 寶寶非語言溝通的6種方式
top tips
1 注視著他
熟悉寶寶肢體語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仔細觀察他的反應。你會慢慢了解他表達情緒的非語言方式。
2 練習
將你所觀察到的寶寶的情緒、行為表現聯系在一起,你會越來越了解寶寶,當寶寶做出某種肢體動作時,你就會明白寶寶想要表達什么意思。
3 模仿他的行為
如果你不是那么確定他想要表達的意思,你可以模仿他的行為,問問自己,當這些行為出現在自己身上時,可能代表什么意思。幼兒教育
4 說出你對他的詮釋
跟他重復說“你是不是餓了”、“你不喜歡這樣躺著,是嗎”之類的話,這也有助于寶寶學習非語言的動作與口語之間的關系。
5 與他人討論
與他人討論你的寶寶的肢體語言,也有助于你進一步了解寶寶的情緒。
part2 父母常常扮演的角色,你有嗎?
當寶寶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你常常跟他溝通嗎?這里所說的溝通,并不是帶著嘮叨、提醒、批評、哄騙、威脅、訓斥、質問、勸告、評論的表達方式,這些方式即使出發點是善意的,也會使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破壞親子關系。如果你能將寶寶當作自己的朋友,以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寶寶,那么彼此之間的關系,必然會在情感與經驗的分享中而有所增進。想想看,當自己處在情緒低潮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呢?有時候你希望單獨靜一靜,有時候你又希望有人陪著你,和你說說話,試著了解你,接納你,寶寶其實也一樣。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