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人文環境”
(教師提問)為什么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是最高,但每年增長的人口數是世界最多的呢? (學生思考回答)因為亞洲人口基數太大,所以即使人口自然增長率降低了,每年增長的人口數還是最多,這種狀況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
(教師)可見,控制人口不是短期的任務,而是長期的工作。以上我們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學生總結)亞洲人口總量最多、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亞洲最多、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增長迅速、每年增長的人口數最多。
(教師承轉)從以上這些方面都體現出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人口眾多,會對資源和環境帶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討論,各抒己見)略
(學生活動)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討論完成因果關系框圖:
(教師提問)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怎樣才能把惡性循環轉化為良性循環呢?
(學生討論,完成良性循環結構圖,教師可給予適當的提示)
(教師總結)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有計劃的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環境,并且要努力控制人口的增長,充分依靠科學技術,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教師承轉)亞洲不但人口眾多,民族也有1000個左右。不同的民族,創造了各自燦爛的文化。
(板書)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學生)閱讀材料“亞洲的三個文明發祥地”,讀右圖:
(教師提問)亞洲的三個文明發祥地是哪里?從地形、氣溫、降水來看它們的分布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思考回答)有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從地形來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沖擊平原上,土壤肥沃。從氣溫來看,都位于溫帶和亞熱帶地區,溫度適宜。
從降水來看,各地降水充沛,且水源豐富。
(教師講述)可見,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不同的自然環境孕育著不同的民族習俗和地域文化。
(學生活動)讀圖6.17,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可每組討論一到兩個問題,不全的教師加以補充)
①沙特:地處熱帶沙漠,終年炎熱,所以穿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居住帳篷。
②亞庫特人:居住在西伯利亞,終年寒冷,為了御寒他們穿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積雪是雪橇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大都是梯田。
④孟加拉人:居住在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⑤達雅克人:生活在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
⑥日本: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火山和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多有防震設計。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文化現象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教師提問)這節課我們主要介紹了亞洲的哪些問題?
(學生回答)略
[復習鞏固]
(師生總結)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各地文化差異很大,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密切相關。
(學生活動)完成14頁的活動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