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教案2
1.通過查資料或上網等方式,搜集能夠證明地球自轉的方法。
2.地球上產生晝夜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上產生晝夜更替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假設地球不自轉,能否產生晝夜更替的現象?如果能產生,那么,需多長時間晝夜更替一次?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復習地球公轉運動的規律后承轉:我們已知道了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現象,那么,地球公轉會產生什么樣的自然現象呢?
[講授新課]
設問 同學們,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地球是傾斜著身子,而且地軸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教師出示地球儀說明)。假如地球是直立著身子(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90度)圍繞太陽公轉會產生什么自然現象呢?
活動1 打比方,把講桌比作公轉軌道面,講桌中心放一個自制的有支架的四個水平方向帶有光線箭頭的太陽(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線箭頭指向演示用的地球儀赤道為準),并把地球儀上的赤道、南、北回歸線用紅紙條明顯地標出來。
2.投影展示 演示比較表
項目 假設性演示 模擬性演示
地球繞日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 (一年) (一年)
地球繞日公轉時的姿勢 (直立) (傾斜)
某地一年內正午太陽高度有無變化 (無) (高低不同)
某地一年內每天晝夜長短有無變化 (無) (長短不同)
某地一年內各月獲得熱量有無差別 (無) (多少不同)
原因分析 (太陽始終直射赤道) (太陽有時直射赤道,有時直射南、北回歸線)
3.教師用地球儀在講桌上分別進行以上兩項演示(可以用電腦動畫演示),要求學生以學生小組邊觀察、邊思考、邊討論、邊記錄表中內容。
4.組織學生交流各小組觀察、討論的情況后,教師指出:同學們,通過以上對比演示,使我們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一年內我們的日常生活可就單調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繞日公轉時地軸傾斜,且它的空間指向不變的轉動特點,才使我們在一年內有了現在這樣冬去春來的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
過渡 那么,一年內冬去春來的季節變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們以北半球為例,進行演示分析。
板書 季節變化
活動1 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個時段相比,哪個時段我們感覺到太陽光照射最厲害?(中午最厲害)那么,你能從這一現象中總結出什么規律來嗎?(引導學生議論發言)使學生認識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越多,反之越少。進而給學生說明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課本中提到的太陽高度。正午太陽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點時的太陽高度。太陽高度不用大小來說,而是用高低來表述,太陽高度高,也就是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獲得的熱量就多;太陽高度低,也就是說太陽光線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獲得的熱量就少。一天之中我們感到中午比早晚熱,就是中午的太陽高度比早晚高,獲得的太陽熱量多的緣故。陽光直射是指太陽高度為90度,陽光斜射是指太陽高度小于90度。(必要時可用手電筒對著墻壁演示,使學生明確太陽高度的高低以及與地面單位面積上獲得太陽光熱多少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