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運動教案2
板書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五帶劃分
[講授新課]
讀圖思考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p11圖1.19"地球公轉示意圖"思考:太陽直射點移動的范圍如何?試畫一幅簡圖加以說明。
組織活動 讓學生以學習小組觀察歸納,并畫出簡圖。然后用實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組的簡圖并讓各組代表說明交流。最后教師邊點撥邊畫圖說明: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也就是太陽直射點的范圍最北可以達到北緯23.5度,最南可以達到南緯23.5度。南、北回歸線以南以北地區沒有太陽直射。
討論解答 讓學生觀察課本p12圖1.20"地球上的五帶",思考:北緯66.5度和南緯66.5度兩條緯度為什么分別叫北極圈和南極圈?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了解自由發言、描述。
評價點撥 在學生自由發言交流后,教師可列舉一些實例描述出現極晝、極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極圈內的瑞典北部,被稱為"子夜太陽"的故鄉,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點,一團火球剛落在地平線上,隨即立刻升起,光芒萬丈,直射天空,觀者皆嘖嘖稱奇。在這一段時期內,這里沒有黑夜,太陽每天24小時懸在天上,毫不吝嗇地把光和熱灑向大地。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極圈內,是瀕臨挪威海的一個港口。那里的冬天有兩個半月見不到太陽,長夜漫漫,路燈連續幾個月不滅,人們只能在燈光下工作和生活。通過這些描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欲望。然后指出發生極晝、極夜現象的地區出現在南緯66°34′以南和北緯66°34′以北的地區。因此,把這兩條緯線分別稱為南極圈和北極圈。
畫圖標線 指導學生畫出地球上五帶劃分略圖,標出南北極圈、南北回歸線、赤道五條緯線,讓學生明確五帶各自的范圍,填出五帶的名稱。
角色扮演 把全班學生分為三個小組,分別代表熱帶、北溫帶和北寒帶的兒童,討論、感受歸納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個節氣時,各自所在溫度帶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狀況和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以及總結出所在溫度帶的氣候特征。并推薦出5名同學就四個節氣和氣候特征分別在全班交流。
交流評價 在各組討論、推薦出發言代表后,從代表各溫度帶在春分這一節氣時發言的3名學生開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氣候特征的順序,組織學生交流,讓學生了解、比較在同一時間(季節)各帶太陽高度不同,晝長時間不同,因而獲得的太陽光熱也不同,因此,根據獲得太陽光熱的多與少,把地球表面劃分成了五個帶。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及時點撥、評價,最后進行小結。
反饋練習
[課堂小結]
1.投影展示本節知識要點總結與檢測,師生邊回憶復述,邊歸納要點,強調重點。
2.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地球上的許多地理現象。如晝夜更替、季節變化、五帶形成等,這些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而不是什么上帝的主宰、什么神的力量決定的。我們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用科學的精神和科學的方法來探索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