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區的開發教學示例
263年,魏大將軍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亮分兵三路,大舉攻蜀。鐘會率10萬大軍為主力。由斜谷入漢中,姜維率蜀軍主力于劍閣防守,雙方激戰。鄧艾率3萬軍出陰平道,行無人之地700余里,南下江油(四川江油北),在綿竹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激戰,諸葛瞻陣亡。魏軍直逼成都。蜀朝廷一片混亂。光祿大夫譙周建議劉禪舉國投降。他說:“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投降后,后主尚可封爵延年。”于是劉禪出降,蜀亡。這時,姜維偽降鐘會,跟隨進軍成都。次年,鐘會想叛魏自立為王,姜維偽與鐘會合作,準備乘機恢復蜀國,后事敗自殺。劉禪被送至洛陽,封安樂公。
[教師引導]劉禪在位,昏庸無能,無一貢獻。但也有兩大好處,一是充分信任諸葛亮,政事咸委于他,使諸葛亮的治蜀方略能夠實施。二是給后世留下了一個成語。我想問大家的是這個成語叫什么?
[學生回答]“樂不思蜀”。
[教師引導]誰知道這個成語的來歷?
[學生回答]蜀漢亡國后,后主劉禪被安置在魏國的都城洛陽。一天司馬昭問他想不想念西蜀,他說:“此間樂,不思蜀矣。”
[教師講解]司馬懿是河南溫縣人,出身于著名的世族豪門。初為曹操起用,但受壓抑。明帝時地位提高。明帝死后,年僅8歲的曹芳繼位,司馬懿與大臣曹爽受詔共同輔政。后在洛陽發動了政變,把曹爽集團一網打盡,掌握了朝廷大權。此后,曹魏政權為司馬氏所左右。司馬懿死后,先由其子司馬師掌權,后由司馬師之弟司馬昭掌權。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自為相國,稱晉公,接著封晉王,完全控制了魏國政權。他殺名士嵇康,肅清異己勢力,加緊廢魏準備。265年,司馬昭死去,其子司馬炎繼為晉王。266年,司馬炎在洛陽南郊設壇,召集百官,并有匈奴單于等萬人參加,舉行登基大典,宣布代魏建晉,改元泰始,都洛陽,是為晉武帝,史稱“西晉”。
西晉建立后,在司馬昭滅吳準備的基礎上,于279年,令太尉賈充為大都督,帥杜預、王濬等軍20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280年正月,王濬從益州順流而下,燒毀攔江鐵索,直抵建業城下。其余幾路軍馬也同時并進,一路上“兵不血刃,攻無堅城”。這時,吳末帝孫皓率太子等人,自縛囚車,到晉軍營中請降。吳國滅亡,西晉統一全國。孫皓被押送洛陽,封為歸命侯,284年病亡。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投影。
[投影顯示]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間幾回傷亡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首詩寫的就是西晉滅吳,王濬率軍東下的情景。作者借懷古來諷喻現實。
[教師過渡]西晉統一全國后,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人民生活也趨于安定,但好景不長。由于司馬炎的濫封,造成了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各割據勢力之間爭奪權利、展開混戰。給社會帶來了很大損失。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具體內容。
[板書]2.統治集團的腐朽和皇族爭奪皇位的斗爭
[教師引導]西晉統一以后,統治集團迅速腐朽。特別是晉惠帝時此種現象更甚。生活腐化,爭奪皇權的斗爭耗竭了西晉的國力,使西晉短期而亡。下面請同學們看課本第二段和小字內容,對這一時期的情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