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教案
三、教學方法:分組學習、學生講解、質疑、討論。
四、教學思路:這一節的知識比較簡單,教學的中心在學生的質疑上。課前先將學習的內容布置下去,讓學生自己去思考,重要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五、學生預習:學生以原有的學習小組為單位,選擇感興趣的內容研究學習,每組選出1~2個代表準備在課堂上發言。
六、教師準備:教師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了多媒體課件,作為學習的線索,為學生提供幫助(但不一定和學生的思路吻合)。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教師引導):有人說我們居住的“地球”更應該叫“水球”,為什么?(展示課件圖片)這是一張地球衛星圖片,藍色代表……,綠色代表……,白色是……,雖然有的地方被云層遮擋住了,但還是能明顯地看出海洋的面積遠大于陸地。從海陸的分布比例來看,地球上幾分是海?幾分是陸?(學生看課件圖片回答)陸地主要分布在哪里?(學生看圖回答)。那么人類是如何了解海陸分布的?尤其在過去交通不發達而各種勘測、探測手段還很落后的情況下,就要靠遠行,當然遠行需要激情,而支撐激情的是堅忍不拔的毅力。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麥哲倫環球航行……這里列出的是歷史上一些著名的遠行活動,可能有些在當時只是一種貿易往來或者為了其他目的,但在客觀上的確對人類認知世界做出了貢獻。當然有些就是純粹的探險。接下來哪位同學給我們介紹一下其中的某個事件?學生發言(繪聲繪色地講述了絲綢之路的故事,教師課件中提供的地圖,可用來輔助講解)。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這節課,也挖掘了課本以外的知識。請一位同學把這節課的知識向大家介紹一下。
2.講解:(學生發言)講解關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內容(以自己準備的圖片、文字資料為主,可結合老師制作的課件,以下是課件摘錄)。
了解以下概念:
大洲(點擊)島嶼(點擊)半島(點擊)海(點擊)
洋(點擊)海峽(點擊)(點擊圖中的各概念,就可出現更詳細的介紹,比如島嶼)(點擊圖中的大洲和大洋,就可出現更詳細的介紹,比如非洲)共有4個同學先后發言(受時間限制,控制了發言人數)。教師總結,指導學生做以下練習。
探知(學生發言、討論)
3.(課堂思考):
(1)印第安人是如何到達美洲的?
(2)泰坦尼克號是如何沉沒的?
(3)你知道深圳“鹽田”的來歷嗎?
(4)海水為什么是咸的?海水為什么看上去是藍的?
(5)海水將成為未來人類的主要水源嗎?……學生熱烈討論,并提出了下列問題。有些問題目前來看都是未解之謎,但我們不妨也來研究、探討一下。
4.(課外延伸):
(1)為什么大陸的形狀多是三角形的?
(2)為什么大洲是對稱分布?
(3)為什么會有陸地和海洋?
(4)地球上為什么有那么多水?海水是從哪里來的?
(5)人類未來能不能在海里生活?
(6)百慕大三角區謎團。
(7)在世界簡圖上填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
八、結束語
很遺憾,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今天的討論只能到這里了,希望同學們把感興趣的話題記下來,繼續尋找答案,然后再把你的想法與大家分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希望同學們明白,我們所了解的知識很有限,因此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探索雖然艱難,但卻是一種快樂。希望你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能充分享受這種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