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二單元教案
自讀課文,結合圖4.19,請同學們用兩個字概括一下“主要因素”。學生說一個因素,教師板書一個。
請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知識,前后桌一組,討論一下還有什么因素影響聚落的形成與發展?學生答出后,板書“氣候”。
課件展示,幾幅聚落分布比較密集的景觀照片和高山、荒漠景觀照片。
(師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勢,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下面組織[學生討論](1)人們一般要選擇自然條件什么樣的地區作為聚居地?(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為什么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區,而高山、荒漠地區就較少或沒有聚落的分布?(結合圖4.19、4.20)
[師生共同歸納](1)早期人類的聚居地一般都選擇在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比較優越、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地點。例如,我國陜西藍田猿人的遺址,就在一條河流最高的階地上,當時那里的氣候溫暖濕潤,有較多的動物可供捕獵。隨著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斷提高,人類活動的領域不斷擴大,由熱帶、溫帶逐漸擴展至寒帶,創造出各種形式的聚落環境。(2)平原地區自然條件比較優越,而高山、荒漠地區自然條件較差,甚至十分惡劣,不利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區,而高山、荒漠地區較少或沒有聚落的分布。
接下來學生活動:分組討論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關系,課件展示幾幅圖片請學生一一對其進行分析。
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差異是非常大的,人們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氣候、建筑材料不同而各具特色,下面請班內各小組合作,通過互聯網,獲取更多景觀照片,然后分析當地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看哪組找得典型,有新意,分析地準確。每個小組從世界不同地區的聚落特點中選一個選題。
選題有:
①熱帶雨林地區(南美洲、東南亞)
②熱帶沙漠地區(非洲、西亞)
③我國云南地區
④我國黃土高原地區
⑤蒙古地區
⑥寒帶地區(北美洲或亞洲北部)
⑦歐洲地區
⑧我國南方地區
或者,在任何一個搜索網站輸入“民居”查找自己感興趣的民居景觀照片進行探究討論。
接下來就是每組同學對各自的成果進行展示,在課堂上雖然不能把每組的所有成果都展示出來,但是使學生能通過合作與探究,學會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第三課 世界大家庭
教 學
目 標
了解世界三大人種及分布。知道世界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舉例說明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重點
三大人種的分布特點及分布地區
難點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教具
世界人種分布圖
教
學
過
程
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第三課 世界大家庭
一、不同膚色的人
讓學生討論不同膚色人的特點及分布。
敘述:白色人種除分布在歐洲外,還分布于其他大洲,比如大洋州、南美洲、非洲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