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案
可啟發學生用成語形象地比喻這些條款內容(如:虎視眈眈,羊落虎口等),以加深理解、記憶。
各組學生根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定義,積極思維,可從下列幾個途徑論證答案、分析條約的危害:
用課前自制的《中國主要不平等條約比較簡表》推論:把《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諸項內容及危害進行對比、邏輯推理,最終得出答案;同時也理出清朝統治(近代史部分)的基本線索之一: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分析——
經濟:
清政府賠款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再加各地賠款,總數達10億兩,這相當于清政府XX年的財政總收入。這些賠款被清政府層層轉嫁到人民頭上,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同時,中國的關稅、鹽稅均被帝國主義所把持。
軍事、外交:
至于拆毀炮臺、在軍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多媒體播放視頻資料——節取于[《中華國恥大事記》(一)之三《國中之“國”》使館界部分]
指導學生做“活動與探究”2——談一談:《辛丑條約》中的劃定使館界,與今天的使館區有何不同?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多媒體播放視頻資料——加拿大駐華使館門前,中國衛兵在站崗。
指導學生做“活動與探究”1——議一議:《辛丑條約》簽訂以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總結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是一句典型的賣國名言,
要地駐兵及劃定“使館界”的規定,使從渤海灣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處于帝國主義直接控制之下,從此北京大門洞開,大大便利了帝國主義的侵略。這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國防安全。
由學生根據所學、了解的知識進行發揮。但應從根本上指出《辛丑條約》劃定的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是“國中之國”,成了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各國公使成為中國的太上皇;而今天的使館區是在中國政府管轄下的,加拿大駐華使館門前中國衛兵在站崗就是有力的說明。
政治:
學生表演歷史短劇,增強對“清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觀點的感性認識。
畫外音:19xx年12月的某一天,大太監李蓮英手執李鴻章的急電,急匆匆地走進慈禧太后的住處,把電文呈上。慈禧太后一看喜出望外。原來電文上說《辛丑條約》未把慈禧列為“禍首”懲辦。
李蓮英和慈禧的扮演者隨畫外音做動作。
慈禧:“所有十二條大綱,應即照允!”
李蓮英:“遵旨。”
畫外音:19xx年2月某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這表明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了洋人的工具。
通過以上分析,說明《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朝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均受到帝國主義的控制。所以我們得出結論:至此,中國已經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慈禧:小李子,傳旨與李鴻章——“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今茲議約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
李蓮英:“接旨。”
思想升華
多媒體視頻資料播放——馬克思的論斷[節取于《中華國恥大事記》(二)之三《外交恥辱》]“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安于現狀,由于被排斥于世界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援,因此竭力以天朝的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這樣一個帝國終于要在這樣一場殊死的決斗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