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案
課件出示圖片p9,指出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種植粟。而這兩種作物都是我國最早種植的。 啟發(fā)學生引申:人類應設法適應不同的自然條件,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協(xié)調兼顧。 知識的延伸: 課件出示袁隆平的人物圖,簡要介紹水稻專家、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跡,使學生認識到:我國不僅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而且在水稻雜交的科學領域內處在世界領先水平,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對科學的崇尚之心。 師:自然環(huán)境不僅影響著農業(yè)生產,而且也影響著居民的定居生活。探究三: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 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有什么不同?(木結構的地面建筑或半地穴的 土木合筑)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近海濕熱或內陸干寒)他們在建造房屋時,各自是怎樣考慮的?(通風防潮防獸或抵御風雨保暖) 探究四:觀察歷史 文物圖,尋找圖中較為明顯的、主要的歷史信息,結合已有知識,初步分析、解釋圖中歷史信息,做出簡單的歷史結論。 師:在黃河流域的下游,在我們山東的大汶口也是原始居民的居住地,請看視頻,思考:大汶口墓葬里,為什么會有了隨葬品多少懸殊的現(xiàn)象? 生:看錄像后,簡要討論,貧富分化出現(xiàn)的原因是由于私有財產的產生,私有財產的產生是由于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剩 余產品的出現(xiàn)是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引導學生得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五、知識整合: 填寫下列表格 原始居民 距今時間 生活地區(qū) 自然環(huán)境特征 原始農耕 原 始家畜飼養(yǎng)業(yè) 原始手工業(yè) 河姆渡 半坡 【小結】:原始農耕的出現(xiàn),使我們的先人從食物的“采集”者變?yōu)槭澄锏摹吧a”者,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己的活動來豐富生活,從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面貌,對人類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2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學案 【認定目標】 a.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主要包括:距今時間,生活地區(qū)、主要農作物、居住房屋建筑的主要特點,原始畜牧業(yè)和手 工業(yè)的發(fā)展情況。 b、初步認識原始農耕生活的發(fā)展促進中國遠古時代社會的進步。 【自主先學】(5分鐘) 自學指導:認真看書,用鉛筆標劃,要求: ①全:看全書,包括:導入框、大字、小字、引文、圖片等課本上的一切信息,標劃重點。 ②思:設置問題,提出疑問,以備交流 【展示點撥】 1、小組合作,你問我答: 學法指導:每人輪流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出問題(必須根據(jù)課文內容提問,否則為無效問題),并由小組其他成員解答問題。問題被正確解答后再提出下一個問題。問題不能重復,直至小組內無人能提出新問題為止。 2、班內交流: 各小組把本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向其他組的成員,由其他組的同學幫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