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消化與吸收(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消化道的組成、闌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齒的結構、功能和保健,胃和腸的結構特點,以及各種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消化過程,營養物質被消化道吸收的內容。
4.學會用放大鏡觀察豬(或羊、雞)的小腸絨毛和觀察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學重點:
胃、腸的結構特點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學難點:
1.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的關系。
2.食物的化學性消化。
教具準備:
消化系統、牙齒結構圖、胃及胃壁結構圖以及相關的多媒體素材。
實驗材料用具:豬(或羊、雞)的新鮮小腸(已洗凈)一段,鑷子,解剖剪,培養皿,放大鏡,清水,大、小燒杯,試管,酒精燈,溫度計,碘液,干淀粉,三腳架。
教學方法:實驗觀察與講述法、談話法相結合。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下面,我們一塊來學習有關食物的消化的內容。食物中的蛋白質、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須在消化道內變成簡單的能溶于水的營養物質,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食物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叫做消化。
提問:請大家結合自己的體會,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
都有哪些方式?
回答:牙齒將食物嚼碎,胃液和腸液消化食物。
講述:剛才同學所說的,實際上就是食物的兩種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通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和胃、腸的蠕動,將食物磨碎、攪伴并與消化液混合。化學性消化是指通過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在消化過程中,這兩種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時進行的。下面,我們按照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進行消化的先后順序,分別介紹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的化學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進入口腔后,經過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使食物與唾液混合,這時候食物中的淀粉就開始進行化學性消化。下面請大家做一個實驗(實驗七),來觀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請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燒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調和均勻,置于三腳架上,攪拌、煮沸,制成漿糊,冷卻后待用。
提問:為什么制成的淀粉漿糊要冷卻后才能使用?
教師回答:因為如果漿糊沒有冷卻,那么加入唾液后會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實驗:用涼開水漱口后,略微張開口,舌尖抵在下頜門齒的下方,約3分鐘后,將下唇擱在另一個小燒杯口上,唾液就會沿著下唇流入杯中。
提問:為什么不能從咽喉處咳取黏液?
回答:不清楚。
講述:因為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實驗:取兩個試管,分別編為1號和2號,然后各注入2毫升漿糊,之后,向1號試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號試管里滴入已準備好的唾液2毫升。振蕩這兩個試管。
提問:為什么要振蕩這兩個試管?
回答:使試管中的漿糊與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講述:很好,請繼續進行實驗。
實驗:同時把這兩個試管放在盛有37 ℃溫水的燒杯里恒溫。約過10分鐘后,同時取出這兩個試管,冷卻。
提問:為什么要將這兩個試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溫?
回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