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消化與吸收(第二課時)
講述:因為溫度過高,會使酶不起作用;溫度過低,則會影響酶的催化作用,從而影響實驗的效果。
實驗:向冷卻后的這兩個試管里,各滴入兩滴碘液。觀察這兩個試管里漿糊的顏色發生的變化。
提問:這兩個試管里的漿糊的顏色發生了什么變化?
回答:1號試管里的漿糊變成了藍色;2號試管里的漿糊沒有變成藍色。
講述:對。因為淀粉具有遇碘變藍色的特性,1號試管里的漿糊經過實驗沒有發生變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變成了藍色。而在2號試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經將淀粉分解成了麥牙糖,所以它遇碘沒有變成藍色。
通過這個實驗可以說明,唾液淀粉酶對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說,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當淀粉和麥牙糖到達小腸后,由于小腸里的胰液和腸液中含有能消化它們的消化酶,因此,它們又進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質的消化是從胃里開始的。當食物中的蛋自質進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進行初步消化,然后進入小腸。小腸里的胰液和小腸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質的酶,在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進入小腸的蛋白質又進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由于只有小腸內的胰液和小腸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所以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腸內進行。肝臟分泌的膽汁雖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膽汁能使脂肪變成微小的顆粒,從而增加了脂肪與消化酶的接觸面積,這同樣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終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關于淀粉、蛋白質、脂肪在消化道內的消化過程,在課本中用表解的方式作了總結。請大家仔細閱讀。
講述:關于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可以不經過消化比,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食物中有的營養物質必須在消化道內被消化成簡單的能溶于水的物質,才能被吸收;而有的則可以不經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
提問:哪些營養物質必須經過消化?哪些營養物質可以不經消化?
回答:蛋白質、糖類和脂肪必須經過消化;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可以不經消化
講述:對。那么,上面所講的營養物質是在消化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的?這就是我們這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人體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沒有吸收作用。請看課本中“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的吸收部位示意圖”,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小腸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現在請同學們結合前面學過的內容,認真思考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提問:請同學們從前面所學過的小腸的結構特點上,來解釋為什么說小腸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回答:因為小腸很長,其內表面具有皺壁和小腸絨毛,這樣就大大增加了吸收營養物質的面積;小腸絨毛和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這種結構特點也有利于營養物質的吸收。小腸所具有的這些結構特點是消化道的其他部分所沒有的,可見小腸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講述:對。正因為小腸具有上述結構特點,所以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都是由小腸吸收的。到了小腸的未端,絕大部分的營養物質都己被吸收。大腸只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