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教學設計
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室里對常見動物標本、模型及實物的觀察,學會觀察動物的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幾種鳥的足和喙、昆蟲的幾種口器的觀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簡要介紹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以此來引起學生學第一節 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主要通過學生在實驗室里對常見動物標本、模型及實物的觀察,學會觀察動物的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幾種鳥的足和喙、昆蟲的幾種口器的觀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在“實際用”欄目中,通過一些具體的例子簡要介紹了一些仿生學的知識,以此來引起學生學習動物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常見的動物形態。
2.嘗試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3.舉例說出動物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
能力目標
嘗試觀察研究動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形成動物形態結構、生理機能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三、重點難點
1.學會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
2.樹立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食性、生活習性及其生活環境相適應。
四、教學過程
導入:在我們的生物實驗室里有各種各樣的動物標本和實物。魚、青蛙、蛇、家鴿、家兔等是你們熟悉的,怎樣來觀察它們、認識它們呢?以家兔為例說說看。
新課教學
教師:誰來說一說我們應該怎樣來觀察它們、認識它們?
學生:得有一個觀察順序。先看它長得什么膜樣,身體的顏色,再看頭、脖子、身子四肢、尾巴。
學生:還要看它各部分有什么具體的特點。比如家兔的頭部,有一對長長的耳朵和一對紅眼睛,還有一張三片嘴。
教師:很好!不過應該說生物學的專用術語,就是頭、頸、軀干、四肢和尾部。觀察動物的形態,一般是先整體后局部,先觀察動物的體形、體色,再逐步觀察動物的各個部分。對各個部分的觀察,一般由前向后進行。觀察完各個部分后,我們還要再由局部回到整體,了解各個部分在整體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各個部分的相互關系。
教師:夏天,我們的臥室為什么要掛蚊帳或使用驅蚊藥呢?
學生:蚊子叮咬人,還吸人的血,并且有可能傳染疾病。
學生:它有一個像注射器針頭一樣的嘴,刺破我們的皮膚,吸我們的血。
教師:比喻的很形象。但是不能說它有嘴,應該叫口器。昆蟲取食的結構都稱為口器。下面是幾種常見的昆蟲的口器。討論一下哪種昆蟲屬于哪一種口器。
學生:蚊子、蟬是刺吸式的,蝗蟲是咀嚼式的。
學生:說出理由來。
學生:蚊子、蟬需要刺破人的皮膚或樹皮才能吃到食物,而蝗蟲必須把莊稼葉子切斷并嚼碎才能吃下去。
學生:我知道了,昆蟲長有什么樣的口器要和它吃得食物一致。蜜蜂既要吃花粉,還要吸花蜜,它就是嚼吸式的口器。蒼蠅舔食糞便和食物,是舔吸式口器。
教師:對。你們再想想貓頭鷹、鴨子、啄木鳥等鳥,它們的足和喙一樣嗎?為什么?
學生:不一樣。貓頭鷹是吃田鼠的,所以它的喙向下彎曲,而且很尖,很容易撕裂老鼠的皮肉,它的爪子很強壯,而且有特別鋒利的鉤爪,能夠牢牢地把老鼠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