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騰作用
①炎熱的夏天,一只手是干燥的,另一只手沾滿了水,哪一只手感到涼爽?為什么?(實際上是蒸發)
②由于地心的引力,水總是往低處流,為什么在大樹的身體里,水卻能往高處流?是什么原因使它克服了地心的引力?
③植物是怎樣源源不斷地獲取無機鹽的?
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在解答了以上問題后,要求他們自己總結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的意義。老師及時肯定學生的成績,讓學生再次獲得成就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的一生中,大約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這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為0.25千克,兩者用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占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跑”到哪里去了呢?
要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得從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起,那么,什么叫做蒸騰作用呢?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有什么意義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些問題。
師生共同學習探究新課。
(一)植物的蒸騰現象
請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在觀察時,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并分組討論:
①描述兩個塑料袋上出現的實驗現象。
②試解釋發生上述實驗現象的原因。
③兩個試管內的水面上為什么要滴些植物油?
④為什么要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有陽光的地方?
演示“植物的蒸騰失水”的實驗目的,首先在于使學生觀察到植物的蒸騰現象,然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這種生理現象,使他們認識到:植物體內水分能夠以水蒸氣形式散失(水珠的發生),從而解答了導入時提出的玉米一生所吸收總水量的99%的水“跑”哪去了的問題。
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追問,植物體為什么要大量地散失水分?它們是怎樣散失水分的呢?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從而引導出本節課的主題――植物的蒸騰作用。
(二)蒸騰作用
教師在演示實驗的基礎上總結:
①蒸騰作用的環境因素――溫度、陽光。
②蒸騰作用的主要結構基礎――氣孔。
③什么是蒸騰作用?
植物體內的水分以氣體形式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三)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
1.在確定了水分是從葉片的氣孔蒸發出去的這一事實后,教師啟發學生:陽地植物與陰地植物的生活環境不同,有些植物可以生活在不同環境中,同一株植物的上部葉子和下部葉子,以及同一片葉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接受光照的強弱也是不同的,那它們的葉子上的氣孔的數目和分布會不會一樣呢?
通過質疑,使學生產生探究“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的興趣,把全部學生分成八組,用大約20分鐘的時間,讓各組學生去探究。在各組開展探究活動前,將《活動評價表》發給學生。
2.教師建議方案(對開展探究活動有困難的小組提供)。
方案一:
①問題:探究不同生態環境中植物氣孔的數目和分布
②假設:a.陽地植物比陰地植物氣孔數目多或少。
b.同一植株在陽地生活的植株比陰地生活的植株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c.同一植株,上部葉子比下部葉子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d.同一片葉子,上表皮比下表皮氣孔的數目多或少。
③制定和實驗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