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相交線與平行線”簡介
課程教材研究所 李海東七年級下冊第5章是“相交線與平行線”,本章主要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重點是垂直和平行關系,以及有關平移變換的內容.本章共安排了四個小節以及三個選學內容,教學時間約需13課時,具體分配如下(僅供參考):
5.1 相交線 3課時
5.2 平行線 3課時
5.3 平行線的性質 3課時
5.4 平移 2課時
數學活動
小結 2課時
一、教科書內容和課程學習目標
(一)本章知識結構
本章知識結構如下圖所示:
(二)教科書內容
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是“空間與圖形”所要研究的基本問題,這些內容學生在前兩個學段已經有所接觸,本章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首先研究了相交的情形,探究了兩直線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和大小關系,給出了鄰補角和對頂角概念,得出了“對頂角相等”的結論;垂直作為兩條直線相交的特殊情形,與它有關的概念和結論是學習下一章“平面直角坐標系”的直接基礎,本章對垂直的情形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探索得出了“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垂線段最短”等結論,并給出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為學習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確定點的坐標打下基礎.
對于平面內兩條直線平行的位置關系,教科書首先引入一個基本事實(平行公理),即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以此為出發點探討了判定兩條直線平行的三種方法和兩條直線平行的三條性質,并給出了兩條平行線的距離的概念.由于學生已經接觸了一些命題,如“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平行”“等式兩邊加同一個數,結果仍然是等式”“對頂角相等”,教科書對命題以及命題的構成作了簡單介紹,使學生初步接觸有關形式邏輯概念和術語.
本章在最后一節安排了有關平移變換的內容.從《課程標準》看,圖形的變換是“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塊重要的內容,通過將圖形的平移、旋轉、折疊等活動,使圖形動起來,有助于在運動變化的過程中發現圖形不變的幾何性質,因此圖形的變換是研究幾何問題、發現幾何結論的有效工具.本套教材在不同階段安排了這些圖形變換的內容.平移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也是本套教材中引進的第一個圖形變換.教科書將“平移”安排在本章最后一節,一方面是考慮將其作為平行線的一個應用,另一方面考慮引入平移變換,可以盡早滲透圖形變換的思想,使學生盡早接觸利用平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平移”一節中,教科書首先給出幾個美麗圖案,分析這些圖案的共同特點,由此引出圖形的平移;接著通過一個“探究”欄目讓學生畫雪人,體會動手平移的過程;再觀察兩個相鄰的雪人,分析它們之間對應點連線的位置和長短關系,發現平移的基本性質,給出了平移變換的概念;最后學習利用平移設計圖案和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