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學具
補充材料
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熱身準備
我想試試
羅賽蒂
那個說“我想試試”的小孩
他將登上山巔,
那個說“我不成”的小孩,
在山下停步不前。
“我想試試”每天辦成很多事,
“我不成”就真一事無成。
因此你務必說“我想試試”,
將“我不成”棄于埃塵。
一、課題引入
1、幻燈片:組圖
綠地里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 …
你能解釋一下原因何在?
2、數學活動:在紙上任意點兩點,用線聯接它們,量一下它們的長短,比較一下誰最短?
得出結論
二、新課教學
1、出課題: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學生朗讀——我想試試
教師提出問題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后回答
教師布置數學活動
學生分組進行活動,給出探究結論。
教師板書課題
以這首小詩,激發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探究的勇氣。
以實際問題情境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節課題
動手具體做一做,在做中領悟數學
2、解釋、應用與交流
問題1、怎樣走最近?
如圖1,從a地到b地有四條道路,除它們外能否再修一條從a地到b地的最短道路?
教師提出問題
學生思考、討論,發表看法
教師注意對學生幾何語言的訓練(強調“連接ab”)
在解釋、應用與交流中理解數學內容
問題2、河道長度
如圖2,把原來彎曲的河道改直,a、b兩地間的河道長度有什么變化?
圖2
問題3、九曲橋
(2)如圖3,公園里設計了曲折迂回的橋,這樣做對游人觀賞湖面風光有什么影響?與修一座筆直的橋相比,這樣做是否增加了游人在橋上行走的路程?說出其中的道理。
圖3
你還能舉出一些類似的例子嗎?
小貓看見魚,小狗看見骨頭后會怎樣運動?
有人過馬路到對面的商店去,但沒有走人行道,為什么呢?
其他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組間交流,發表看法,相互評價
設置三個問題,通過解釋、應用與交流活動,強化理解所學新知。
理解的四個層次:1、可以結合自己的體驗或用自己的話闡述復雜概念;2、進行聯想、比喻及推論;3、在新環境中能解決問題;
4、做出創新。
舉例也是考察學生對事物真正理解與否的方式之一。
3、拓廣探索與交流
螞蟻爬行路線最短問題
如圖4,一只螞蟻要從正方體的一個頂點a沿表面爬行到頂點b,怎樣爬行路線最短?如果要爬行到頂點c呢?
圖4
利用手中的正方體具體實驗一下,告訴大家你的結論。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實驗、探究與交流,組間相互評價
動手實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發表觀點,引發思考
引導探究繼續深入,引發對問題的深層思考,達到理解的第三層次。力爭達到第四層次,學生作出創新。
道理暫時說不出不要緊。關鍵是在活動中獲得的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