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單元說明 第六單元
在這個廣袤的星球上,人并不是惟一的生命形式,也不是惟一具有情感的生靈。千姿百態的動物是人類最親密的生存伙伴,有了他們,世界才如此豐富多彩、生趣盎然。本單元選編了五篇描寫動物的文章,它們是馮群才的散文《珍珠鳥》、沈石溪的動物小說《斑羚飛渡》、詩人牛漢的代表作《華南虎》、法國博物學家布封的動物小品《馬》和蒲松齡的神奇故事《狼》。這些文章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不僅反映了人類對動物世界的了解和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而且還試圖從動物世界里折射出人類的生存軌跡。
本單元在選文時既照顧到了古今中外不同時代的作家作品,又考慮到了體裁的多樣性(小說、散文、詩歌、科學小品)。而且從文章的題材上也力求豐富多彩。古今中外描寫動物的文章非常多,其中不乏名家名篇,但這些文章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題材:一、西方的純粹的動物小品,它們從科學的猜度比較客觀地描述動物的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性。比如,七年級上冊選編的法布爾的《綠色蟈蟈》、本單元選編的布封的《馬》等;二、反映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文章,它們一般不會脫離環境,單純地描摹一種動物,項是將這種動物放在人類社會中去體察它的處境和遭遇。比如馮驥才的《珍珠島》、鄭振鐸的《貓》等;三、借物喻人的文章,它們往往把人類對某種現象的批判、對某種精神的崇敬寄托到某種動物身上,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情感,折射人生的思考,比如,牛漢的《華南虎》、沈石溪的《斑羚飛渡》等。本單元力求囊括這三種題材的文章,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
教學這個單元,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把握教學重點。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在教學過程 中努力激發學生珍視生活、關愛動物的情感。
生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在這個擁擠的地球村里,每一個生命都應該享有同等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權利。尤其是作為自然界的強者──人,更應該懂得尊重其他的生命形式,即便是一只螞蟻或一尾金魚,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珍視生命,關愛動物是每一個現代人應該具有的美德。教學這個單元的課文,教師可以利用相關文章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這種情感,比如《珍珠鳥》中一“我”就為小鳥營造了一個溫馨、寧靜的愛的家園。靠一顆愛心贏得了小鳥的信任;《斑羚飛渡》中斑羚群面臨絕境所表現出的無助,正可以讓人類反思自己對生命的踐踏。教師還可以聯系七年級上冊中一些與生命意識有關的文章,如《生命,生命》《紫藤蘿瀑布》等,啟發學生從自然中感悟生命的可貴,激發學生珍視生命、關愛動物的情感。
2.引導學生初步思考和認識人與動物的關系問題。
有一種觀念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靠人類的智慧可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這種觀念長期影響著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人類到了應該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的時候了:是替因為我們擁有超過其他動物的智慧和物質手段,就有權主宰其他生命形式的存在方式,甚至主宰它們的生死呢?從這個角度解讀本單元的文章,可以引發學生對人與動物的關系的更深入的思考。比如,《珍珠鳥》為我們描繪了人與動物關系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尊重對方的生存空間、思想空間,真正做到不以強凌弱、不以大欺小,這是建立人與動物之間信賴關系的前提條件,而有了信賴無疑會使世界多一抹溫暖的色彩。其實在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是這樣。再如《華南虎》,如果我們先不談它的象征意義,而就詩句本身來看,那“兩道鐵柵欄”、那“被人捆綁著/活活地鉸掉的”“凝結著濃濃的鮮血”的趾爪、那“水泥墻壁上”“血淋淋的溝壑”,不就是人與動物緊張關系的寫照嗎?又如布封的《馬》,通過對兩種生存狀態下馬的特點的比照,再一次將人與動物的矛盾關系擺到我們面前:人對馬的“教育”是拯救了馬還是迫害了馬?學習這個單元的課文,幫助學生形成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觀念,引導他們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問題納入自己的視野,這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3.感悟動物身上折射出來的可貴的精神和品質。
生命是相通的,在動物身上也可以曲折地反映出人類的理想和追求。作者將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對理想的憧憬寄托在動物行為的描寫之中,或者說,作者善于從動物身上找到人類高尚品質或卑劣的品性的參照物,以動物為鏡子,反觀人類的言行。比如,《華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絕境中表現的對自由的執著追求,對冷酷現實的強烈反抗精神,既是對庸俗“觀眾”的譴責,也是對具有華南虎一樣不羈靈魂的人的頌揚;《斑羚飛渡》中對斑羚群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壯舉成描寫也可以理解為對人類這種品質的匯歌;《馬》中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歌頌馬的高貴、剽悍、豪邁和曠野,為我們勾勒了這種動物的精神形象,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體會不同作家筆下的不同動物所承載的精神品質。
二、知識和能力方面
1.積累生動的詞語和優美、深刻的語句。
本單元的課文詞匯豐富,對動物的描寫精當、傳神,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及時積累、總結,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這些文章的作者善于將個人的情感融注到對動物的描寫之中,使動物身上閃爍著人性化的光芒,其中部分語句和語段文辭優美、含義深刻,如果教學條件允許,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精彩的段落、句子背誦下來。“比如,《珍珠鳥》的最后一段,《華南虎》的全文,《馬》的第三、四段。
2.提高對不同體裁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本單元課文的風格不同,體裁多樣,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對不同體裁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比如,對于《珍珠鳥》《華南虎》這種以情感取勝的散文、詩歌,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整體感情基調和作者的思想走向;對于《狼》這樣簡易的文言文,應強調把握文章的主要情節;而對于《馬》這種有一定說明性的文章,則應該引導學生把握馬的品格特征。一反復誦讀課文,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文章思想內容的重要方法。本單元的五篇課文都適合朗讀,尤其是《珍珠鳥》《華南虎》和《馬》,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情況。精心設計誦讀教學的層次,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
三、過程和方法方面
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做到觀點明確,言之有理。
與動物有關的文章和話題應該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對本單元課文中許多值得爭議和思考的觀點,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比如,《馬》中“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的含義;《狼》中兩只狡猾的狼的下場給人的啟示;《斑羚飛渡》中人類充當的不光彩的角色”;《珍珠鳥》中“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廣泛意義;《華南虎》中華南虎形象的象征意義;等等。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是探尋“馬的世界”,這是由課文《馬》引伸出來的一次大型綜合性學習。它力圖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歷史、文學、藝術等方面搜集資料,了解馬的有關知識,歷史作用、藝術內涵,激發學生善待動物、關愛生命的情感。它是對閱讀部分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的延伸和拓展。教師應務必在單元教學之前對綜合性學習有一個總體的考慮和構想,然后根據具體情況規劃、實施這部分內容,也可以發揮創造性,對有關內容進行增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