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導學案
4、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如果我們能仔細觀察,再通過想象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奇特。作者文章中的哪些景象或事物變得美麗而奇特了呢?
5、 很多人說“眼睛是窗戶”,老師說“沈復的眼睛是放大鏡,是美容鏡”,你們同意嗎?為什么?請用你們的雙眼仔細觀察教室里的一切,看有無新的發現。
6、 “一切景語皆情語”,毫不起眼的平凡物象,在作者眼里變了,寄予作者怎樣的情感?
(二)、讓學生質疑,做到條條有落實。
課堂訓練
1、 本文作者是——代的——,本文選自————
2、 本文以記趣為中心,記敘了哪三件事?—— —— ——
3、 解釋加點的字
(1) 私擬作群鶴舞空————
(2) 項為之強————
(3) 神游其中————
(4) 鞭數十————
4、 翻譯句子
(1)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
(2)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拓展延伸
一、 讀下面一則關于“夢”的詩謎,回答問題。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似春潮不多時,去似朝露無覓處。
這首詩運用了————的修辭手法。“花非花,霧非霧”寫了夢的————特點。“夜半來,天明去”點明了夢的————特點。“來似春潮不多時,去似朝露無覓處”寫出了夢的————特點。
二、 課內閱讀
1、 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 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蟲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 選文第1段中私擬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 選文第2段,表現作者的情緒變化的語句是-------------------
(3) 底1、2段間有什么關系?
(4) 作者為什么“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而不將它打死?
(5) 生活中,你有過作者描述的類似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語言寫下來。
十三歲的際遇
學習目標: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發展、升華的線索。
2、學習課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材料安排精當合理的寫法。
3、體會知識的海洋,教育的啟迪,能使人的心靈海闊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在無邊無際的天空自由飛翔的道理。
4、培養自信,積極進取的好學精神。
學習重點:
目標1、3、4
學法指導
1、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認真體會作者迸發出的勃發向上的追求與熱情,與眾不同的個性。
2、在朗讀中,要想一想有些話若是平平實實地說該怎么說,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說的。
3、體會文章詩意盎然,文辭優美,字里行間透著靈氣的特點。
第一學時
學習過程:
親愛的同學,經過小學六年的學習,如今我們已十三歲,成為了一名初中生。十三歲,我們也許有時還想著向父母撒嬌,而十三歲的田曉菲已是北京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了,她四歲就大量接觸文學作品,初一時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十三歲就被北大英語系破格錄取,后來相繼獲得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哈薩克佛大學博士學位,二十九歲時就走上了哈佛的講臺,這一連串閃光的足跡,令人驚嘆,而當我們看了她在北大九十周年校慶時寫的文章就能找到她輝煌經歷的答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田曉菲,走進北大。